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医院门诊上拉肚子的患儿也随之变多了,和秋冬季节不同,其中很多都是解脓血便。家长大多会问一句“宝宝是不是吃坏肚子了?”,确实如此,导致脓血便的元凶主要都是吃进肚子的细菌,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就是沙门菌。
Q
什么是沙门菌?
A
沙门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引起儿童胃肠炎的主要是沙门菌家族中的非伤寒沙门菌,许多家禽(鸡、鸭、鹅﹑鸽等)、家畜(猪、牛、羊、马、狗、猫﹑兔等)﹑鼠类﹑鸟类﹑鱼类的肠道中都可携带。非伤寒沙门菌不仅感染动物也会感染人,因此为人畜共患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
(沙门菌模式图)
夏季为沙门菌感染高峰,其中1/3以上的沙门菌感染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而1岁以下婴儿的感染率比普通人群高1倍以上。
Q
沙门菌是怎么传播的?
A
(1)食物传播:是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沙门氏菌对外界抵抗力强,且有多种动物为储存宿主,因此进食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蛋类等即可引起感染;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门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
(2)水源传播: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此种污水可发生感染。供水系统被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被患者粪便污染的食物、餐具、医疗器械、家具、玩具、家属和工作人员的手可扩大传播,医院内造成交叉感染。
Q
脓血便是如何产生的?
A
细菌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后,克服了共生细菌的抑制和小肠粘膜吞噬细胞的作用,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可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黏膜下固有层,引起炎症产生黏液脓血便。沙门菌亦可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或化脓性感染灶。
Q
临床表现都很重吗?
A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者为食物中毒,仅数小时,多数为1-3天。临床分为急性胃肠炎型、败血症型与局部感染型。另有健康带菌者。
(1)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潜伏期只有几个小时,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性质多样化,常常先为水稀便然后成黏液、脓血便或血水样便,均有腥臭味。患儿多伴有脱水、酸中毒。发热一般在48-72小时内消退,腹泻持续4-10日。
(2)败血症型:中毒症状重,热度高,热程长,此型约占4%~25%。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惊厥﹑昏迷,充血性皮疹多见。此型可单独发生,也可与胃肠型并发,称混合型。此型易合并休克、DIC与脑水肿。
(3)局部感染型:婴儿多见,可表现为脑膜炎、脑脓肿、局部蜂窝织炎、心包炎、泌尿系感染、脐炎﹑心包炎﹑肺部感染等。
Q
如何有效治疗?
A
(1)抗生素治疗: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通常是自限性的,病程中仅需液体疗法支持,不推荐常规抗菌治疗。当发生重度腹泻或高热时,需要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选择上可有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及三代头孢菌素。
(2)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布拉酵母菌等制剂。
(3)黏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4)一般不用止泻剂,止泻剂如洛哌丁醇、鸦片叮等,因为有抑制胃肠动力,可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防患于未然
1
要注意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避免不洁饮食。不吃生食,不喝生奶。
2
饭前、便后要洗手,有效洗手是避免各种感染最有效的途径!
3
此外还要加强粪便、污水的管理,避免污染水资源。
4
对于患者应采取严密消毒、隔离等措施,避免与患者接触。
参考资料: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文稿:王喆
校对:周卫芳
编辑:杨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