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为包裹心脏的纤维浆膜囊,外层为纤维膜,与大血管外膜直接延续,内层即浆膜,分为脏层与壁层。
正常心包腔内含10~50ml浆液。
心包炎(pericarditis)是指发生于心包脏、壁层的炎性病变,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最常见的心包疾病,包括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或两者同时存在。
临床表现
干性心包炎临床常有心前区、胸骨及剑突下疼痛。主要体征为心包摩擦音。
心包积液时,临床症状与心包积液产生的速度及积液量多少有关:
①急性者由于短时间内心包压力急剧升高,引起心包填塞,静脉回流受阻,心排出量降低,患者可出现休克,甚至猝死。
②慢性者心包内积液缓慢增多、症状较轻,例如乏力、心前区偶有疼痛等症状,疼痛仰卧时加重,坐位或侧卧时减轻,直至大量积液时会才出现严重心包填塞的临床表现。
查体示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音低钝遥远,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脉怒张,血压和脉压差均降低。心电图示T波低平、倒置或低电压。
病理
心包炎临床可以分为干性心包炎和湿性心包炎;
前者指的是心包脏层、壁层间仅以纤维蛋白为主的渗出物,表面粗糙呈绒毛状。
后者指的是心包腔内有数量不等的渗液。
渗出性心包炎或心包积液,依据病因不同,积液可分为浆液纤维蛋白性、化脓性、浆液血性、出血性和乳糜性等。
依据发病时间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常伴有心包积液,以非特异性、结核性、化脓性和风湿性较为常见;后者大多都是急性心包炎迁延所致,晚期心包脏、壁两层之间发生粘连,并形成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明显限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活动,称为缩窄性心包炎。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干性心包炎或少量心包积液(<ml)时无异常表现。
中等量的心腔积液:后前位片可见心缘正常弧段消失,心影向两侧普遍扩大,呈“烧瓶状”或“球形”。透视可见心缘搏动减弱或消失,心包外的主动脉搏动正常。
缩窄性心包炎:心影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心脏增大的主要表现为单侧或者双侧心房异常增大(例如心包增厚、心包腔内少量积液)。由于心包增厚粘连使两侧或一侧心缘僵直,典型心影外形呈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心包钙化是缩窄性心包炎的特征性表现,钙化可呈蛋壳状、带状、斑片状等,好发的部位为右室前缘和膈面,少数主要位于房室沟区。心脏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由于静脉压升高,致使上腔静脉扩张,左房压力增高时,出现肺淤血现象。可伴有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粘连。
CT表现
心包积液:表现为沿心脏轮廓分布,并紧贴脏层心包脂肪层的新月形或环形低密度带。少量积液,仰卧位主要集中左心室背侧和左心房左侧。中等量积液时,液体从左心室背侧向上延展至右心房,右心室腹侧面。大量积液时,心包呈不对称环带状液体密度围绕整个心脏。
一般将心包积液分为三度:①一度为少量积液,积液量<ml,舒张期心包脏、壁层间距5~15mm;②二度为中等量积液,积液量~ml,心包脏、壁层间距>15~25mm;③三度为大量积液,积液量>ml,心包脏、壁层间距>25mm。心包积液的CT值一般在10~40HU之间,较低可能为乳糜液或漏出液,较高可能为血液或渗出液。
缩窄性心包炎:①平扫显示心包不规则增厚,与积液不同为脏壁层界限不清,厚度>4mm,增厚心包呈中等密度甚至低密度,钙化部位为高密度。②增强扫描显示左右房扩大,左右室内径缩小,室间隔僵直,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严重者收缩功能亦有损害,表现为射血分数降低。
MRI表现
仰卧位检查时不同量心包积液的分布部位、形态表现与CT所述相同。积液的信号强度则与所用的扫描序列和积液的性质有关。SE序列的T1WI上,浆液性积液多呈均匀低信号,渗出性积液多不均匀高信号,血性积液呈中或高信号。在T2WI上,积液多为均匀高信号。缩窄性心包炎,在MRI上增厚心包呈中或低信号,如有钙化灶,则表现为线状或斑片状低至无信号。MRI对心脏各房室大小、形态和心脏收缩、舒张功能评价有较高的价值。
超声表现
心前区行超声检查,心包积液表现为心包脏、壁层分离,为无回声液性暗区。心包积液为纤维性时,心包脏、壁层常可见一些絮状、条带样中等回声附着,可交织成网格状,位于局部或均匀分布在整个心腔,可漂动。大量积液时,在巨大的心包内、心脏前、后壁呈同向运动,称为心脏摆动。诊断与鉴别诊断
心包积液或缩窄性心包炎有典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时,诊断并不困难。少量心包积液X线检查不敏感,但超声心动图、CT和MRI常常可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对心包炎和心包积液的病因和性质判断仍有局限性,需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包括积液的细菌学和细胞学检查等。
THE
END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