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延龄 李家庚
编辑:经方全球同学会
第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本类药物能祛痰或消痰,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主要用治各种痰证、咳嗽和喘息。因咳、喘、痰三者相互夹杂,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喘,故化痰、止咳、平喘药常配伍使用。
半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其性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
1.燥湿化痰
半夏乃燥湿化痰的首选药物之一。仲景制小青龙汤治疗“咳逆倚息不得卧”;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沉”等,均是取其燥湿化痰散饮之功,痰饮一消,则诸症可除。《药性论》云:本品能“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痰”;《医学启源》谓能“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均为见地之论;后世《和剂局方》以半夏为君制二陈汤,至今仍为燥湿化痰之代表方。又如《金匮》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是取半夏辛温而善通善散,入脾肺而散结气,化湿浊而祛痰涎,合瓜蒌、薤白能升能降,既有化痰湿通阳之功,又有辟秽化浊之力;仲景用半夏入于鳖甲煎丸治疗疟母等,其义亦与此同。故《名医别录》云:半夏功可“消心腹胸服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
2.降逆止呕
本品又为降逆和胃之要药,仲景每常用之。《金匮·水气病篇》指出:“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又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金匮·妊娠病篇》云:“妊娠呕吐不吐,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谓:“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伤寒论》条亦指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以上诸方,均用半夏,乃取其降逆和胃以止呕吐之功。后世如《药性论》认为本品功可“升胃健脾,止呕吐”;《日华子本草》云能“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本草图经》谓可“主胃冷、呕吐”;《本草纲目》称其“治吐食反胃”。半夏这一功效,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3.消痞散结
仲景制泻心汤三方,以半夏消痞散结。综观三方,均属辛开苦降之方,其主症皆是“心下痞满”,药味也大同小异,但由于配伍有殊,故对痞证虚实治疗自有所别。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故为开结泻痞剂,主痞而兼呕,痞重而呕轻;兼证为“肠鸣而呕”者用生姜泻心汤,增生姜以加强和胃散痞之能;甘草泻心汤则重用甘草,故为“补胃除痞”剂。主治虽有所区别,然无不取半夏治疗“心下痞满”,用其消痞散结之功。《神农本草经》云其可“治心下坚”;《医学启源》谓其可“消肿散结”,均是指此功能言。
化痰即可散结。如《金匮·妇人杂病篇》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此证乃因气机郁结,凝痰气结而致,方中取半夏以化痰散结以利咽喉;《伤寒论》用半夏散及汤治疗“少阴病,咽中痛”;用苦酒汤治“咽中伤生疮”等,均取半夏化痰开结而利咽喉之功。因半夏能化痰散结消痞,后世每以之内服或外敷治疗瘿瘤、痰核、瘰疬、痈疽肿毒等证。如《肘后方》以生半夏研末治痈疽发背及乳疮,《外科小品》用之治痔瘘;配昆布、海藻、浙贝等治瘿瘤等,均是。
用量用法:
《伤寒》、《金匮》两书以半夏入药组方计42方,共49处。其中《伤寒》18方,《金匮要略》24方。
1.用量
最大量为2升,约合今用g,如大半夏汤;最小量为1分,约合今用0.1~0.5g,如鳖甲煎丸。现一般用量为5~15g。外用生品适量。
2.炮制
仲景以半夏所制之42方中,注“完用”与“破如枣核”的各1方,有20方注明“洗”,其中《伤寒》17方,《金匮》3方,可知当时用的是生半夏。制半夏则无洗之必要。一般认为:洗者系指洗去泥沙,与药效无关。近人亦认为:“生半夏固然有害,但一经煎煮,则生煮熟,毒性大减。”近代有生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半夏曲之分。习惯上认为,清半夏长于化湿痰,姜半夏长于止呕,法半夏功可燥湿和胃,半夏曲则多用于化痰消食;生半夏多外用。
3.用法
既可煎汤,或入丸、散内服,又可研末外敷(如酒或醋)。
使用注意:
(1)呕渴并见者不用。如猪苓汤之咳而呕渴,五苓散之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不宜用;小柴胡汤、小青龙汤亦有渴者去半夏之诫;《伤寒药性赋》即明言半夏“能烁津液,渴者忌焉”。
(2)呕烦并见者不用。如小柴胡汤方后注云:“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
(3)呕家有痈脓者不用。仲景有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之告诫。
(4)凡一切血证,及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忌用。《药性字典》有“半夏乃脾胃药,咳嗽吐痰,虚劳吐血,痰中见血……禁用半夏”之说。
(5)前人认为本品不宜与乌头同用,即反乌头。
(6)用生半夏宜文火浓煎,勿用武火急煎,以利祛除毒性,防止口舌发麻等不良反应。
(7)若内服中毒可给生姜30g,防风60g,甘草10g煎汤,先含漱1/2,余内服,或用醋30~60g,加姜汁少许,内服或漱口。
药理研究:
半夏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和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一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胆碱、胡萝卜苷、3,4-二羟基苯甲醛等。其药理作用既有镇咳祛痰、催吐和镇吐、抗肿瘤、抗早孕、抗心律失常等,又有抑制胃液分泌及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1]。
临床应用:
1.妊娠呕吐
将半夏30g用清水淘洗数遍至无味为度,置清洁无药味的砂锅内,文火煎煮45分钟,去渣取清汤约ml,调入已研细的山药末30g,煎三四沸,成粥糊状,调入白砂糖适量,稍冷后频频食之,每次量由小渐增,每日1剂。并可随症加其他药,治疗重症妊娠恶阻18例,全部治愈[2]。
2.食管、贲门癌性梗阻
取鲜半夏剥去外皮,捣成糊状制丸,2g/天3~4次,置于舌根部咽下,一般不超过30日。食道黏膜有发炎反应用10%链霉素液口服,食管贲门癌痉挛用1%~2%普鲁卡因液,每次10ml口服;吐血用云南白药等。同时用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25例,显效21例,无效4例[3]。
3.慢性腹泻
附子、半夏并用,配合其他中药,治疗虚寒性腹泻34例,治愈27例,好转7例[4]。
4.颈部淋巴结炎
生半夏50g,烤干后研末备用。治疗时取生半夏粉3份,与面粉1份混合,再加陈醋半匙及温开水调匀,每晚1次敷患处,次晨取下,5~7次为1疗程。观察30例,效果满意[5]。
5.慢性咽炎
制半夏(砸碎)g,加食醋2ml,浸泡24小时后,加热三四沸,捞出半夏,加苯甲醇,过滤,分装备用。10ml/d分2~3次服,治疗慢性咽炎例,疗程8~25天,治愈例,好转例,无效52例[6]。
6.突发性音哑
用制半夏15g,加水ml煎20分钟去渣,加苦酒(醋)20ml,待冷时再加鸡子清2个,搅匀,徐徐含咽,1日1剂。治疗痰火互结,咽部充血水肿之实证失音患者33例,服药2~3天痊愈[7]。
7.甲状腺肿瘤
生半夏10g,随证加味,水煎15分钟以上,隔日或2~3日1剂,连服20剂。治疗甲状腺肿瘤91例,痊愈(超声波检查及局部检查肿物消失)48例,有效(肿物缩小1/3以上)15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69.2%。治愈者最多服药剂,最少25剂,平均71剂[8]。
8.面肌痉挛
生半夏12g,生薏苡仁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治疗32例,控制(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观察3个月以上无复发者)1例(占3.1%),显效(抽搐指数减少75%以上者)15例(占46.9%),有效(抽搐指数减少50%以上者)4例(占12.5%),无效(抽搐指数减少不到50%者)12例(占37.5%),总有效数20例(占62.5%)[9]。
9.病毒性心肌炎
半夏18g,生姜24g,茯苓12g。水煎服,1日1剂,服药15~40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11例,结果临床症状均消失,其中10例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并发心包炎、奔马律、左心房扩大者,服药剂后,仅余左心房扩大[10]。
10.室上性心动过速
生半夏、生石菖蒲等份研细末。用时取少许吹患者鼻腔,取嚏3~8次。治疗1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取嚏后5~10分钟,恢复正常心律者13例,无效1例[11]。
11.宫颈糜烂
将生半夏洗净晒干,研粉过筛,装瓶备用。治疗时先将宫颈糜烂面分泌物擦净,用带线棉球蘸半夏粉适量,紧贴宫颈糜烂面,线头露阴道处,24小时后自行取出。每周上药1~2次,8次为1疗程。上药时如药粉撒在阴道壁上,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净,否则会产生烧灼感甚至引起水泡。共治疗例,痊愈例(44.8%),显效84例(28.5%),好转例(23.9%),无效38例(2.8%),总有效率为97.2%[12]。
12.子宫颈癌
将掌叶半夏的乙醇提取物制成外用栓片及棒剂,用以治疗46例经病理切片证实是子宫颈鳞状上皮癌的患者,结果总有效率达75%,近期治愈11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13]。
13.鸡眼
先用手术刀削去患部角化组织,使呈一凹面,然后以生半夏末敷于局部,外贴胶布。5~7天后,鸡眼坏死脱落,治30余例,未见复发[14]。
14.急性乳腺炎
鲜半夏洗净除去外皮,塞入患乳同侧或对侧鼻孔内,每次1~2小时,日1次,观察40例,治愈36例[14]。
15.眶上神经炎
半夏、白芨各10g,煎服,治疗眶上神经痛17例,一般5~10剂即止痛,其中治愈8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16]。
16.牙痛
生半夏30g,捣碎,置90%酒精90ml中,浸1日即可。用时以棉球蘸药液塞入龋齿洞中,或涂擦病牙周围。治例,95%有效[17]。
17.寻常疣及跖疣
患处用温水泡洗10~20分钟后,用刀片轻轻刮去表面角化层,取7~9月间采挖的鲜半夏(洗净去皮),在疣体局部涂擦1~2分钟,每日3~4次。一般只涂擦初发疣(民间称母疣)即可;若初发疣较大较多时,可逐个进行涂擦。本组例,治疗15~30日后,痊愈例,无效7例。随访例,无1例复发。治疗中未见皮肤损害及其他副作用[18]。
18.预防造影剂副作用
半夏g,生姜g。加水0ml,文火煎至2ml,供25个患者服用。脑CT增强扫描前0.5小时口服本药ml。观察脑膜瘤41例,胶质瘤16例,脑血管病变例,硬膜下血肿37例,脑炎25例,癫痫例,脑脓肿21例,转移性肿瘤56例,眼眶肿瘤6例;术后复查24例,未发现病变例,共例。结果造影增强后出现恶心、呕吐10例,风疹块13例,瘙痒10例,喷嚏7例,咳嗽4例,胸闷气促、心悸4例,合计出现不良反应的有48例,不良反应率为6%[19]。
19.其他疾病
还可用半夏为主治疗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脑溢血、急性脑外伤伴有呕逆、慢性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出现的顽固性呕逆[20]。以清半夏合秫米治疗严重失眠20例,总有效率为90%[21]。
参考文献:
[1]阴健等,《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学苑出版社,:;
[2]陈超,《江苏中医杂志》,,(3):16;
[3]黎同山,《新中医》,,(1):34;
[4]沈士荫,《中医药学报》,,(6):39;
[5]李焕华,《大众医学》,,(8):43;
[6]蔡福养,《辽宁中医杂志》,,(3):21;
[7]邵桂珍,《湖北中医杂志》,,(5):39;
[8]陈婉兰等,《福建中医药》,,(2):39;
[9]李华,《中西医结合杂志》,,(1):43;
[10]刘景称,《上海中医药杂志》,,(9):26;
[11]张作纪,《中医药研究》,,(2):31;
[12]胡卿发,《中级医刊》,,(6):28;
[13]李超荆等,《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6):;
[14]李庆纪,《中级医刊》,,(7):;
[15]吴成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封四;
[16]田从众,《新中医》,,(增刊1):6;
[17]《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展览资料选编》,:;
[18]翟所龙,《中国中药杂志》,,(2):;
[19]鲁西等,《中西医结合杂志》,,(5):;
[20]刘永取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34;
[21]张铁敏,《中西医结合杂志》,,(5):。
本文摘自《张仲景医学全书·张仲景药物学》第2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1月第2版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
经方,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学习经方,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明方剂之源、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训练中医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