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报道宫保运转运记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

宫保运曾是不幸的,然而,他又是一个幸运儿。他有幸生活在了这个新时代。

——题记

10月16日上午,巨淀湖南畔,台头镇邢东村村南蔬菜大棚区。

大棚西头路边低洼处,圈养着一群和谐相处的鸡、鸭、鹅,或闲庭信步,或水中畅游……

金秋十月,丰收在望。东侧的黄瓜大棚里,齐人高的黄瓜在静悄悄地生长,一根根顶花带刺的黄瓜,点缀在青翠茂盛的藤蔓之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大棚内外,动静之间,无不彰显生命的力量,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妙和谐的“乡村丰收图”!

宫保运夫妇忙碌地穿梭于大棚里的绿色之间,娴熟地侍弄着他们精心培育的黄瓜,眼睛里充满无限的希冀……

宫保运和妻子陈玉梅在管理黄瓜棚

47岁的宫保运,瘦削黝黑的面庞,掩盖不了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边给黄瓜打着头,他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黄瓜棚长75米,宽11米半,是年建成的,当时花了七八万元。往北还有1个高温棚,1个拱棚,也种着黄瓜。宫保运夫妇长年累月、不分昼夜地扎进这3个大棚里,凭着坚韧、勤劳和智慧,一年下来收入可达20万元,撑起了一个小康之家,筑起了农家的希望。

然而,面对我们的来访,提起20多年前灰色的往事,宫保运感觉恍若隔世,感慨万千。他动情地说:“自己当时做梦也不会想到,能有今天的幸福。”

横遭厄运爱心汇聚获新生

往事不堪回首。年12月,刚考上重点高中不久的高材生宫保运,因患心包炎被迫辍学。他哥哥宫保顺身患哮喘病,没少求医抓药,不堪重负的家庭犹如雪上加霜。年,母亲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父亲宫学温与两个病儿相依为命。家中负债日多,兄弟俩的病却每况愈下。尤其是宫保运身患多种疾病达7年之久,生命危在旦夕。村里的老书记宫学经带头捐款,面对乡亲们的捐款,大哥让小弟先治,小弟让大哥先治,兄弟二人都把生的希望让给对方,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最后,先让花钱较少的大哥治了病。

年,我市开展“包、联、带”活动和帮扶工程,每位市领导干部联系两个贫困户。时任市委副书记的王炳富走进了宫保运的家,看到这个情况,与镇、村负责同志研究决定立即联系省、市医疗专家进行会诊,这种病例在全省亦属罕见,医院权威专家马家驹主任前来手术抢救。面对高昂的手术费,市民政局、残联、团市委、医院、牛头镇党委、邢东村党支部等单位积极捐款,市直部门领导、秘书、记者及镇村干部职工、中小学生等也踊跃捐款……3.5万元捐款不日而就。

年1月14日,医院马家驹医院,为宫保运成功进行了4.5个小时的手术,使保运饱受7年禁锢之苦的心脏又恢复了活力,挽救了这个年轻鲜活的生命。

宫保运战胜病魔康复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给台头供销社代销过化肥,年起在市新城冷藏厂、时乐达钢结构当过临时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时来运转成家致富大翻身

昔日的追踪报道

记者曾先后以《情满巨淀湖》(年6月12日)、《再访宫保运》(年4月22日)、《宫保运上班啦》(年8月12日)为题作过追踪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如今,20多年过去了,保运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年10月16日,记者跟随老领导王炳富及老伴儿崔大姨、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炳忠(时任王炳富同志秘书),又一次来到邢东村。保运早早地就等在了村头,翘首迎接他久违的朋友们。

村还是那个村,但已属台头镇(当时归属牛头镇),路也不是当时的路,村容村貌更是今非昔比。记得当年来这个村,要走老羊临路转三号路,再走小路进村,雨后泥泞难行;现在走的是改道后的新羊青路(省道,俗称“大西环”),进村路又宽又好走。再次走进保运的家门,原先那几间老趴趴屋,已被宽敞明亮的“锁皮厅”取而代之。高大气派的大门口,整洁阔气的院落,井井有条的摆设,让记者很难再与当年贫病交困的窘境联系起来。为纪念这次20年后再聚首,当时参与救助的同志们与保运等在大门口合影留念。

当年救助宫保运(前排右一)的参与者王炳富(前排右二)、陈炳忠(后排左二)、宫学经(后排右二)、李守亭(后排右一),20多年后再聚首,与王炳富老伴儿崔大姨(前排左二)、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宫保广(后排左一)、宫保运妻子陈玉梅(前排左一)合影留念。

客厅的茶几上摆放着保运夫妇一大早刚从大棚里摘下的两种黄瓜,新鲜水灵,大家品尝着,话题自然而然就聊到了“玩棚”上。

在宫保运家中,大家畅谈2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保运指着坐在身边的妻子陈玉梅说:“俺家能有今天,多亏了这个好媳妇!”陈玉梅是田柳镇薛家村人,在市新城冷藏厂上班时与大她6岁的保运情投意合,不嫌弃他及家庭,两人于年喜结连理。婚后,他们决心大干一场,彻底改变这个家庭的贫困面貌。他们先是租了人家的一个拱棚种黄瓜,挣了钱自己建了个拱棚,后来又在拱棚南面分别投资建设了两个75米的高温棚。两口子十五六年来一头扎进大棚里,没白没黑,吃苦耐劳,科学种植,换来的是可观的经济收入,幸福的小康生活。他们不但有了每年一二十万元的收入,还先后喜添两个大胖小子,如今大儿子15岁,在寿光一中上高一,小儿子4岁,上小班。家里还盖起了大瓦房,买上了汽车,日子彻底翻了身,已成为乡亲们羡慕的小康之家。

爱心传承宛如平常一段歌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保运深知,是社会各界的无私大爱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只有靠勤劳、善良和奉献来回报。百善孝为先。在辛辛苦苦“玩”大棚发家致富的同时,他和妻子从孝敬老人做起,行善积德。盖这口新屋时,他们家没有像人家那样建个大客厅,而是多建了1间房把老父亲接来新家,好生伺候。不管棚里的活儿有多急多累,他们都是按时回家给老人做好饭后再上棚接着干。直到去年,父亲安然离世,他们才算松了一口气。他们平时还一直悉心照顾着有病鳏居的大哥。他俩不但孝敬父兄,还致富不忘献爱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邢东村党支部书记宫保广告诉记者:“二哥和二嫂在这些事上很热心,都是带头捐款捐物。今年疫情期间,他们给在村头值勤的村民送去方便面等;在今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修路他们又带头捐款元……”

保运更忘不了他的救命恩人王炳富。他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王书记等好心人对我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些年来,王书记和崔大姨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俺全家有说不出的感激!只有拼命干出个样儿来,回报王书记和大家的恩情。”每年棚里的黄瓜一下来,保运总是先给王炳富送去尝尝鲜,拉拉呱,一起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儿子刚出生,医院给崔大姨打去电话报喜。每年五一、中秋和春节,他携妻带子去王炳富家串门,过年时二老也会给孩子压岁红包,隔段时间也会去保运家走走看看,一来二去,像走亲戚一样。24年如一日搭起的这座“干群连心桥”,一头儿是市级领导,一头儿是平民百姓,爱心延伸为交心,友情升华为亲情,“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王炳富老两口看到保运日子过得这么滋润,备感欣慰。回忆起当年救助保运的往事,再看看眼前,76岁的王炳富难掩内心的激动:“我老家有个侄子,保运是我的又一个侄子。再次来到保运家,我的感觉就像读赵树理的作品《家乡巨变》那样,看到保运的家庭以及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我又惊又喜。寿光原来是潍坊西部最贫困的两三个县之一,这些年来通过发展大棚蔬菜飞速发展起来,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保运夫妻俩吃苦耐劳种大棚,发家致富大翻身,就是咱寿光这些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宫保运转运记,是寿光近年来政治、经济、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巨变的生动写照,折射出了菜乡的发展和进步。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我想,新时代的寿光在“包、联、带”活动、帮扶工程、“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等惠民政策下,演绎的这些干群情深、水乳交融的故事,其实与昔日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大棚深处,置身苍翠欲滴的枝叶间,宫保运和妻子忙并快乐着。他满怀憧憬地说,再过十多天,他们就要种上无刺小黄瓜,孕育新一轮的丰收梦……

本报记者李守亭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guig.com/fsxxzy/63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