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传统的水禽养殖、加工和消费大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当前,随着水禽养殖模式、疫病防控水平的不断提升,水禽疫病流行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水禽禽流感、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大舌头病)、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和痛风等主要疫病不断出现并经常发生变化。由于缺乏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过分依赖疫苗、抗体和化学药物,导致了药物盲目使用,给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了许多隐患。因此,从精准诊断以及针对性防治等方面入手,有望实现我国水禽养殖行业全面提质增效。
1禽流感当前,禽流感依然是威胁水禽健康的重要疫病。1.1病原及流行特点本病的病原是禽流感病毒,有许多不同亚型,在我国水禽中感染和流行最早,也较普遍。禽流感病毒的亚型有高致病性H5N1、H7N9亚型和低致病性H9N2亚型。目前,禽流感病毒存在多亚型(H5、H6、H9等亚型)共存的局面,一旦发生病毒变异重组,防控难度会逐渐加大。所有的水禽对禽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患病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水禽、野鸟及其他禽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禽的所有组织、器官、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等均可带毒,污染周围环境、空气、饲料、饮水、器具、地面等,通过饮食或直接接触而传染。野鸟跨区迁徙,可携带禽流感病毒污染水域,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潜在的传染性。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每年11月至来年3、4月多发,夏季比较平和。禽舍温度过低或忽高忽低、气候干燥、雾霾、沙尘、寒流、大风以及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饲料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1.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根据病毒的致病性不同,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两种类型。1.2.1高致病性禽流感水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常不表现任何前驱症状就突然发病死亡,死亡率可达%。大部分病例体温升高,缩颈嗜睡,采食量减少或停食,饮欲增加。有的病禽头部皮下水肿,肿眼、流泪;呼吸啰音,咳嗽,气喘;腹泻,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腿、脚皮肤出血;病程稍长的患禽出现共济失调、头颈歪斜、走路摇摆甚至瘫痪。产蛋水禽产蛋率下降甚至停产,蛋的质量下降,产薄壳蛋、沙皮蛋、软壳蛋、无壳蛋。剖检:全身皮下、脂肪出血;头部皮下胶冻样渗出物和出血点,胸腺、喉头粘膜、气管粘膜、心冠脂肪、心内膜、肠系膜脂肪、肌胃角质层下、腺胃肌胃交界处、十二指肠、小肠、直肠、泄殖腔粘膜等处出血,脑膜充血、出血,胰腺表面见大量黄白色坏死斑点或出血点,产蛋水禽卵黄性腹膜炎。
1.2.2低致病性禽流感高发病率、低致死率是水禽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突出特点。病禽张口呼吸,甩鼻,流涕;眼肿,流泪,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共济失调,仰头,转圈,抽搐甚至瘫痪;蛋禽产蛋率、蛋品质下降,种禽种蛋孵化率降低;易继发大肠杆菌病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浆膜炎、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剖检:心冠脂肪有密集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心内膜出血;喉头、气管粘膜出血;肺、肝、腺胃、肌胃角质层下出血,法氏囊出血、肿胀;产蛋水禽卵泡充血、出血甚至破裂,输卵管粘膜充血、水肿,管腔中充满白色胶冻样甚至干酪样物。
1.3防控要点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控制人员及外来车辆的出入,建立严格的卫生和消毒制度;避免水禽群与野鸟接触,防止水源和饲料被污染;不从疫区引进种禽和种蛋;禁止鸡、鸭、鹅等混群饲养,鸡场和水禽场应隔3km以上,且不用同一水源;做好灭蝇、灭鼠工作;加强消毒工作,水禽场周围环境、地面要严格消毒,饲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消毒后才能进入水禽舍。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冷应激。水禽舍内保持昼夜温差不超过3~4℃,尤其注意短时间内不可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饲料中经常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及胆汁酸,可有效降低应激对水禽健康的影响。
1.3.1.2加强诊断、监测和监督工作快速准确的诊断禽流感是尽早控制本病的前提,依靠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或进行病毒核酸的检测是诊断禽流感的关键。加强对水禽饲养、运输、交易等活动的监督检查,落实屠宰、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禁止经营和运输病禽及产品。
1.3.1.3做好粪便的处理水禽场的粪便、污物等要及时收集,集中进行堆积发酵等无害化处理。
1.3.1.4免疫预防根据《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应进行强制免疫计划。我国《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要求,对全国所有鸡、水禽、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等,进行H5亚型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主要是H9N2亚型全病毒灭活苗。禽流感疫苗接种后2周就能产生免疫保护力,能抵抗该血清型的禽流感病毒,免疫保护力可维持10周以上。
1.3.2处置1.3.2.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处置一旦发现疫情,应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进行疫情处置,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确认”,确保禽流感疫情的早期预警预报。对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要及时上报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对疑似疫点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一旦确诊,
立即在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严格封锁。扑杀疫点内所有受感染的禽类,扑杀、死亡的水禽以及相关产品必须做无害化处理。受威胁地区,尤其是3~5km范围内的家禽实行紧急免疫。同时要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地区彻底消毒,消毒后21d,如受威胁地区的水禽不再出现新病例,可解除封锁。
1.3.2.2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对症治疗在严密隔离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对症治疗,减少损失。
1.3.2.2.1中药抗病毒采用抗病毒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板蓝根2g/只·d或大青叶3g/只·d,粉碎后拌料使用;也可用金丝桃素或黄芪多糖饮水,连用4~5d。
1.3.2.2.2添加适当的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或混合感染大肠杆菌、支原体等,例如可在饮水中加入泰乐菌素、氟苯尼考等。
1.3.2.2.3缓解症状,抵抗应激可在饲料添加0.18%蛋氨酸、0.05%赖氨酸,在饮水中添加0.01%维生素C或0.1%~0.2%电解多维。
2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2.1病原及流行特点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俗称鸭大舌头病。初步查明其病原为新型鹅细小病毒。主要发生于樱桃谷商品肉鸭,番鸭、半番鸭、绿头鸭、白改鸭以及褐莱鸭,种鸭也有发生,但相对较少;发病日龄多集中在13~40日龄不等,早的可发生在5日龄前后,发病率在5%~20%,严重时可达40%以上,但死亡率低,肉鸭出栏时体重较轻;本病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感染。2.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该病以雏鸭生长发育迟缓、上下喙明显短缩、舌头外伸并肿胀、后期胫骨和翅骨易发生骨折为主要临床特征。因鸭舌突出于嘴外不能自由采食和饮水,导致生长缓慢,料肉比高,且屠宰时断腿、折翅的残鸭比例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并直接影响养殖效益。雏鸭在5~6日龄时,发现精神异常,不愿活动,但大群鸭采食、精神基本正常;到10日龄左右,鸭群整齐度差,体重差别拉大,陆续出现生长速度较慢的鸭,鸭群开始出现上、下喙短缩现象;到20日龄后,鸭群中短喙和生长发育不良症状更加明显。病鸭舌突出外露、向下弯曲,僵硬,不灵活,严重影响采食和饮水。病鸭,排绿色、白色稀便,逐渐消瘦,出栏时体重较轻。
病鸭精神委顿,呼吸困难,喙部发绀,眼鼻有分泌物。仔细观察鸭群,有的行走时双脚向外岔开呈八字脚样;有的单腿跛行,站立不稳甚至卧地不起;有的趴卧在网床上不能站起;有的运动障碍,时走时停,后见蹲坐式瘫痪,濒死前角弓反张。患鸭胫骨短粗,容易骨折,屠宰脱毛时容易断腿、折翅。
剖检:病鸭舌短小、肿胀;胸腺肿大、出血,骨质疏松;肠粘膜出血、脱落,严重时在肠道中形成肠栓。
2.3防控要点2.3.1种鸭场应加强对该病的检疫净化。加强对孵化室、孵化器和育雏舍的消毒。全场实行全进全出,出栏后彻底清粪、冲洗棚舍晾干,用2%的热火碱泼洒过道、网架等,浸泡1h后冲洗干净,晾干棚舍;进鸭前7d用0.2%次氯酸钠或0.5%的福尔马林消毒泼洒消毒,通风干燥;进鸭前2d用0.2%次氯酸钠或0.5%的福尔马林消毒再次泼洒消毒,并有效通风换气。将水桶、水线、饮水器、料盘、料线用次氯酸钠或二氯异氰尿酸钠等浸泡消毒。厂区内外道路、空地用火碱、次氯酸钠等消毒,每星期消毒2~3次。粪污做好防渗漏处理,并堆积发酵。2.3.2小鹅瘟疫苗种鸭可在40~50日龄和80~90日龄接种小鹅瘟弱毒疫苗。雏鸭出壳后1日龄接种小鹅瘟弱毒疫苗,或雏鸭出壳后1日龄注射小鹅瘟抗体,一星期后再注射一次。2.3.3该病发生后可及时注射小鹅瘟抗体,1mL/只。已经发生喙短、骨骼短粗的鸭无治疗价值;其次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朱春英.当前水禽主要疫病的防控要点[J].家禽科学,(11):42-46.
家禽科学杂志征订方法
冀南地区如何养好肉鸭
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雏鸡异常的检查和分析
浅谈当前鸡腺胃炎病因学研究概况
丁酸梭菌在治疗鸡坏死性肠炎和球虫混合感染中的应用
物甾醇对肉鸡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一例鸭黄病毒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海兰褐蛋鸡在产蛋不同阶段蛋形指数和蛋重的变化研究
一例鸭病毒性肝炎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如何降低新勋恙螨对放养肉鸡品控的影响
造成雏鸡死亡的环境危害与原因分析
现代肉种鸡获得最佳生产性能的营养建议
当前水禽主要疫病的防控要点
浅析无抗养殖
探究功能性脂肪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饲粮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家庭农场主如何提高肉鸡群的均匀度
活性维生素D3及锌、锰复合物改善水印蛋研究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饲料霉变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的诊断暗斑蛋和正常蛋个体间屠体性状差异分析现代肉种鸡生产现场管理的重点鸽常见细菌病的防治生态鹅养殖存在问题与建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