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年,上海、浙江相继确诊了2例感染H7N9病毒病例,没错,禽流感疫情高发的季节又到了。
昨天,浙江省人感染H7N9流感联防联控办公室发布健康提醒:近日正是人感染H7N9流感的高发期,大家要注意防范。具体防范措施有哪些?赶紧来看!浙江宁波确诊1例H7N9禽流感病例浙江省宁波市卫生局于年1月5日发布消息,宁波市鄞州区4日报告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目前,医院接受治疗。据调查,患者有活禽接触史,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采取相关疫情防控措施。
上海出现禽流感年1月1日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该市报告1例感染H7N9病毒确诊病例。患者,倪某,男,59岁,上海市户籍。
浙江尚未发现人感染人昨天,浙江省H7N9联防联控办公室通报:年入冬后,我省部分地区陆续出现散发H7N9病例。这些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分布以农村和城郊结合部为主,均有活禽接触史。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医疗专家研判,病例发病基本特征没有变化,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或有基础疾病史者为易感人群;部分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也有死亡病例,尚未发现人感染人的现象。
关于H7N9,你应该知道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感染上流感病毒后一般经过1-2天潜伏期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发高烧,可持续3-4天,头痛明显,全身疼痛常见且严重,全身极度乏力出现早且明显,有时鼻塞、流鼻涕、咽痛,咳嗽轻微或中度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可并发肺炎、支气管炎、心包炎、脑炎、急性心肌炎等,可能会威胁生命。常发生局部甚至大范围暴发流行。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禽流感,于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两类人要特别注意一是经常接触禽类的人,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等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该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从业期间要戴口罩、手套和穿工作服。
二是免疫力比较低的人,H7N9病毒特别喜欢欺负儿童、孕妇、老人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病等这些免疫力较低的“软柿子”,他们感染了之后很容易发展为重症。
感染途径有哪些H7N9禽流感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
感染后有什么样的表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
个人防护记住这四点当前,正处于冬春呼吸道疾病高发时季,再加上临近春节,禽类交易也将日趋活跃,防范H7N9不可忽视。
专家提醒,冬春季为人感染H7N9流感高发季节。
Tips1.大家首先要有防范呼吸道传染病的意识,注重个人防护,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类,到定点农贸市场购买合格禽产品,不要在路边摊购买活禽,不要购买活禽自行宰杀,不要购买无检疫证明和检疫标志的禽产品。2.在食品加工中,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最好佩戴手套。食用时,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3.如果已出现感冒症状,应戴上口罩及时去发热门诊就医,并告之医生最近有无接触禽类,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4.另外,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冬天应该预防哪些传染病秋冬季气温变化较大,随着时间推移,天气变冷、气候干燥,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秋冬季常见传染病有手足口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等。所以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传染病可以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重者可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
1.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抗原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快速变异和传染性强的特点,属于一种无国界的疾病,易造成暴发性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每年世界上有10%的人口即6亿人患流感,多数死亡原因为其所引发的并发症。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腮腺炎或流腮,俗称“痄腮”。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5~9岁的儿童最多见,鼻咽部分泌物的飞沫等传播,发热,体温升高可达39~40℃,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的整个肋腺呈弥漫性肿大为其特征,并可波及颌下区,肿胀区较软,有胀痛,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重,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挤压无脓液。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者占70%~75%,可发展成脑膜炎、胰腺炎、肾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3.肺结核
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由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啑时喷出的飞沫而受感染。15岁~35岁是结核病的高发年龄。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颜面潮红,身体瘦弱等。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时偶被发现。亦有以突然咯血才被确诊。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传染源为带菌者及病人,人群普遍易感,尤其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表现为初始可出现低热、咽痛、咳嗽,继而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老年人及儿童症状通常不典型。
5.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力极强。麻疹病人是传染源,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柯氏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6.风疹
风疹是风疹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源为病人,易感人群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亦可见。症状为发热,即而出现皮疹,由面颈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出齐,部分伴有轻微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伴有脾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7.水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通过呼吸道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主要为学龄期儿童及少数青少年,传染性强。发病较急,以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等症状首发,即而出现皮疹。一般首先出现于面部、头皮和躯干,呈向心性分布,红斑、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阶段损害可在同一时间内并存于同一患者,部分伴发肺炎、脑炎。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出现进行性播散型水痘。
8.手足口病
多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是肠道病毒的一种。传染源为患者,通过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传播。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伴发热为主要特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其他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肌炎、脑炎或脑膜炎、肺炎。一般病程较轻而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
冬季怎么预防传染病1.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勤锻炼;
2.生病及时就医,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时,戴上口罩,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对他人造成可能的传染;
3.接种疫苗,鼓励公众根据自身情况,自愿、自费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控制区域性急性传染病流行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每年秋末,高危人群应该接种流感疫苗。老年人特别是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可以接种肺炎疫苗,有效地减少患肺炎的机会;儿童和学生接种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流脑等疫苗,可预防呼吸道疾病。
4.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同时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5.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6.净化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尽量不要拉上窗帘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7.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8.冬季干燥,应多喝热开水。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还具有一定的搞感冒的作用。同时豆制品,鱼虾蛋类等能够提供优质的蛋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来源:综合浙江在线、杭州发布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