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的发病原因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主要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病等)、肾血管病变、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
急性肾衰竭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将急性肾衰竭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由于肾前性急性肾衰竭久不缓解即发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而两者在治疗上差异较大,故需明确鉴别。诊断肾前性急性肾衰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有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的因素,尿相对密度l.,尿渗透浓度mmol/L,钠排泄分数l%,肾衰指数lmmol/L,补液后尿量增加。
肾前性因素中以严重感染最为常见,,主要为急性胃肠炎,重症肺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出血,包括外伤,术中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有的为双侧输尿管结石,有的为肿瘤转移压迫所致,分别为直肠癌、输卵管癌、宫颈癌、胃癌和膀胧癌,其中也有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转移。
肾性急性肾衰竭中有小球及微血管病变,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间质性肾炎,其中包括药物过敏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感染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在肾性急性肾衰竭中,药物导致的肾损害占47.1%。其它病因还包括感染、鱼胆中毒、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农药中毒、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等。
肾衰竭容易导致的并发症
肾衰竭常并发高血压、贫血、心力衰竭、肾性骨病等。
高血压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
贫血
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肾性骨病
肾性骨营养不良由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骨代谢病。简称肾性骨病。表现为钙磷代谢障碍,酸碱平衡失调,骨骼畸形并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骼方面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软化、纤维囊性骨炎、骨硬化及转移性钙化。幼年可能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此外,肾衰竭还并发心包炎、心肌病、水电紊乱及酸碱失衡、骨折、感染等。
肾衰竭的典型症状
急性肾衰竭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肾脏生理功能急剧减低甚至丧失所造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多数伴少尿或无尿,部分病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等)所致急性肾衰竭,尿量可不减少。急性肾衰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危重症肾脏疾病,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是多种慢性肾病的后期阶段,表现为毒素潴留、代谢紊乱的证候。
慢性肾衰竭病情危重,临床表现极为复杂。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4期:
①肾贮备功能下降,患者无症状。
②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③肾功能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患者有乏力,食欲不振和贫血。
④尿毒症阶段,有尿毒症症状。
肾衰竭的预防
1.做好保暖
调查发现,在冬天肾功能恶化病人远超过其它各季,主因低温下血管收缩,血压窜升,小便量减少,血液凝结力变强,容易让肾脏出状况
2.不乱吃药
许多市售的止痛药、感冒药和中草药都有肾脏毒性,不要不经医师处方乱吃,对医师处方的抗生素、止痛药也应知其副作用有哪些
3.不暴饮暴食
吃太多蛋白质和盐分,会加重肾脏负担此外,运动饮料含有额外的电解质与盐分,有肾病的人需小心这类饮料
4.治疗感冒
若感冒去了又来,或是感冒后,有高血压、水肿、解小便有泡泡,最好找肾脏科医生做筛检
5.反复发作的扁桃腺炎要小心
喉部或扁桃腺遭链球菌感染时,务必根治,否则容易导致肾脏发炎
6.适量饮水不憋尿
尿液潴留在膀胱,就如同下水道阻塞后容易繁殖细菌一样,细菌会经由输尿管感染肾脏
7.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
血压控制不好、糖尿病太久都会造成血管硬化,而肾脏就是由数百万个微血管球组成,血糖血压控制不好,肾脏坏得快
8.不喝成分不明的井水和河水
以免铅、镉、铬等重金属太高而损害肾脏
9.泌尿道结石要处理
结石不痛不代表好了,尤其是输尿管结石很容易造成肾积水,长久下来,肾脏会完全损坏而不自知
10.定期检查
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尿液和血液肌酸酐和尿素氮检查,女性怀孕时肾脏负担会加重,应该监测肾功能,以免因妊娠毒血症而变成尿毒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