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雷蕾,汪洋,王晓明,代重山*,汤树生*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摘要: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可导致临床病人发生急性肺炎,死亡率极高,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然而,迄今为止其致病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P53/TLR4信号通路在MRSA诱导的肺脏炎症中的作用,为探究其致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使用临床产a-溶血素的MRSA细菌及a-溶血素建立小鼠及体外细胞(A及H细胞)模型,以探究MRSA诱导小鼠肺脏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研究姜****素的保护作用。以不同浓度(、、、CFU)灌胃小鼠,7d后可导致小鼠肺脏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进一步检测证实IL-1beta,TNF-a,p53,TLR-4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53基因缺失小鼠肺脏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体外研究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细菌(细菌数:细胞数=0:1、:1、50:1、20:1、10:1、5:1)作用于A细胞20h后,IL-1beta,TNF-a,TLR-4mRNA呈现不同程度增加,同时可见p53蛋白显著增加;与A细胞组相比,使用p53抑制剂的细胞及H细胞(p53缺失)处理MRSA后,TLR4mRNA及蛋白表达进一步升高,IL-1beta及TNF-a进一步增加;相似的结果在a-溶血素攻毒后进一步得到证实。P53可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改善产a-溶血素MRSA诱导的急性肺炎,p53可能作为治疗产a-溶血素MRSA导致的肺脏炎症损伤的潜在靶点。
不同季节超市鸡肉中碳青霉烯耐药菌及NDM基因的流行情况王晓明沈张奇#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基础兽医系,091)
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给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带来了福音,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然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也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尤其是碳青霉烯酶耐药菌的出现是抗生素治疗的巨大挑战,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的巨大威胁;尤其是NDM-1(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的出现,使本已十分棘手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度引起世界的恐慌,携带该酶的耐药菌被称为“超级细菌”。
目前,能高效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产碳青霉烯酶耐药菌已在临床中广泛流行,且不断进化出药物水解活性增强的变异体,而被人医临床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碳青霉烯类药物被禁止使用于我国畜禽养殖业,但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已经在畜禽养殖业中出现和流行,那么超市中畜禽源肉食品所携带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及其相关的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是怎样的呢?以及不同季节温度的差异是否对超市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流行有一定的影响呢?本摘要概述了年9月至年6月,对青岛某地区6家超市不同季节采集的份鸡肉样品进行碳青霉烯耐药菌株分离及NDM基因检测的情况。份鸡肉样品中,31份采集于年9月份(秋季),30份采集于年12月份(冬季),44份采集于年3月份(春季),30份采集于年6月份(夏季)。四个季节超市鸡肉样品碳青霉烯耐药菌株的分离情况是:秋季32.3%(10/31),冬季6.7%(2/30),春季0%(0/44),夏季16.7%(5/30);NDM的测出率分别是秋季60%(6/10),冬季0%(0/2),春季0%(0/0),夏季40%(2/5)。因此,通过对不同季节超市鸡肉样品进行碳青霉烯耐药菌株的分离及NDM基因检测发现,秋季和夏季碳青霉烯耐药菌株分离率及NDM阳性率较春季和冬季明显偏高,说明温度对于碳青霉烯耐药菌株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有关。
一株高致病性和多重耐药的禽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高俊峰,赵明亮,段雪岩,李晓齐,曹红,王永强*,郑世军*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引言:高致病性禽源大肠杆菌(Avian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APEC)的多重耐药性引发的食品安全等潜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APEC是禽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病原,感染鸡出现气囊炎、心包炎、腹膜炎、肝周炎等临床变化[1]。此外,研究表明APEC是人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和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贮存库[2]。本研究从爆发大肠杆菌病养殖场的病鸡输卵管中分离到一株APEC,并对其进行了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外膜泡介导酯酶FtlA分泌促进土拉弗朗西斯菌对宿主细胞的侵染陈飞1,崔国林1,王淑侠1,何丽红2,张敬仁2,苏敬良1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093;2.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084)
摘要: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tularensi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引起土拉热(tularemia)。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病原,该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吸血昆虫叮咬等多种途径感染,侵入宿主的多种细胞并在其中繁殖,随后扩散至多个脏器而引起系统性感染。前期研究发现,土拉弗朗西斯菌弱毒疫苗株LVS的FTL_基因插入失活可降低细菌在小鼠体内的存活能力。对FTL_编码的Ftl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该蛋白具有GDSL酯酶结构特征,预测其属于II型酯酶家族。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了FtlA酯酶在土拉弗朗西斯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1)构建了土拉弗朗西斯菌FTL_基因缺失突变株,以BALB/c小鼠为模型动物检测FTL_基因缺失株对小鼠的致病力的影响,证实FTL_基因缺失可降低土拉弗朗西斯菌对小鼠的致病力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繁殖;体外细胞培养感染试验结果表明,FTL_基因缺失可显著降低土拉弗朗西斯菌对多种细胞的黏附与入侵。(2)利用原生质体分离和超速离心提取细菌的外膜、内膜及周质间隙成分,采用Westernblot证实FtlA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菌的胞浆中;通过超速离心分离纯化土拉弗朗西斯菌外膜泡进行Westernblot检测显示细菌FtlA蛋白随细菌的外膜泡分泌至胞外,然后进一步通过蛋白酶消化实验和酯酶消化实验证实FTL_蛋白主要位于细菌外膜泡的表层。(3)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发现纯化的细菌外膜泡可与宿主细胞膜脂筏相互作用,细胞共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纯化的带有FtlA酯酶外膜泡可显著提高FTL_基因缺失株对细胞的入侵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土拉弗朗西斯菌胞浆蛋白FtlA具有酯酶活性,它可借助细菌外膜泡的分泌转运至胞外并与宿主细胞接触,介导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与入侵,进而增强细菌的致病力。
关键词:土拉弗朗西斯菌;酯酶;FTL_;细胞入侵
土拉弗朗西斯菌转录延长因子GreA对细菌入侵和致病力的影响崔国林1,苏敬良1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093)
摘要: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tularensis)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伤口和昆虫叮咬等多种途径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引起土拉热(tularemia)。前期毒力因子筛选研究发现,土拉弗朗西斯菌greA基因突变株在感染小鼠体内的存活能力显著下降。greA基因编码转录延长因子GreA,其诱导的RNA聚合酶(RNAP)核酸切割活性在RNA延伸过程中可以降解停顿在复制通道中的RNA末端使其处于活性中心正确位置,进而抑制转录延长复合物转录暂停、促进RNAP从启动子逃逸及增强基因转录保真性等。
为探讨GreA蛋白对土拉弗朗西斯菌致病力的影响,以土拉弗朗西斯菌新杀手亚种U为模式菌株,利用同源重组构建了greA基因缺失株及反式回补株,体外培养检测表明:1)greA基因缺失株体外繁殖的代次时间延长、对高浓度NaCl的抵抗力下降,然而,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增强,表明GreA影响土拉弗朗西斯菌的环境适应性;2)细胞感染实验证实greA基因缺失株对细胞的入侵及胞内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小鼠感染实验表明土拉弗朗西斯菌greA基因缺失株经皮下或呼吸道感染小鼠的致病力显著下降,缺失株在小鼠的肝脏、脾脏和肺脏中繁殖能力亦显著低于亲代,并且被快速清除,证明GreA影响土拉弗朗西斯菌的致病力。为进一步探讨GreA影响土拉弗朗西斯菌生理功能与致病力的分子机制,利用转录组学(RNA-seq)技术比较分析了greA基因缺失株和亲代毒株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差异。分析RNA-Seq结果表明,greA基因缺失对土拉弗朗西斯菌的个基因表达产生显著的影响(相差2倍以上),这些基因主要影响细菌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无机离子代谢,其中77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菌的致病力相关,包括所有毒力岛基因。利用β-半乳糖苷酶实验证实pdpD、pepO、FTN_1的启动子活性可以被GreA调节。构建FTN_1、ampD和pepO等与细胞入侵相关的下调基因的缺失株,并通过细胞感染实验证明FTN_1和ampD缺失影响土拉弗朗西斯菌的细胞入侵。
综上,土拉弗朗西斯菌GreA蛋白可以通过调控基因启动子等途径影响细菌基因转录,进而调节细菌的环境适应性、细菌对细胞的侵染和对宿主动物的致病力。细菌GreA蛋白的保守性及其对细菌致病力的影响,也为进一步开展土拉弗朗西斯菌的预防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靶标。
关键词:土拉弗朗西斯菌;转录延长因子;GreA;细胞入侵
胎儿弯曲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唐虹1,徐仲兰3,孔科1,唐海燕1,范正杨1,焦新安1,2,****金林1,2*
(1.扬州大学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3.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苏扬州)
摘要:以胎儿弯曲菌表面蛋白基因sapB2为靶基因,建立胎儿弯曲菌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显示该PCR方法能特异性扩增胎儿弯曲菌sapB2基因片段,其他弯曲菌属均不能被扩增,其他参考菌株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也均未扩增出条带;敏感性试验中,胎儿弯曲菌纯培养物最低可检出0.23pg/μL的DNA,模拟感染样品经增菌、选择性培养以及PCR检测,得知污水中胎儿弯曲菌检测限为0.9CFU/mL,奶牛粪便样品为20CFU/g;临床样品检测中,份奶牛肛门擦拭样品和份产妇阴道擦拭样品的PCR检测结果均为胎儿弯曲菌阴性,与传统的平板分离方法同步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胎儿弯曲菌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简便快速等特点,为胎儿弯曲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识别该菌株的爆发流行,相关疾病的诊断、控制以及胎儿弯曲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胎儿弯曲菌;PCR;快速检测
某规模化种鸡场沙门菌流行现状调查、耐药性分析及分子分型
罗薇,****翠颖,王凡,刘博闻,田禹齐,潘志明,耿士忠,焦新安
(扬州大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摘要: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革兰阴性菌,是世界卫生组织法定报告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之一。沙门菌病不仅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还能通过食物链传染给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统计,被沙门菌污染的鸡群及其制品是人沙门菌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蛋鸡,第二大肉鸡生产和消费国。经过前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鸡群感染沙门菌的风险较高,沙门菌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通过祖代、父母代、商品代,代代相传,级联放大从而影响下游养禽业,因此从种鸡开始进行沙门菌病净化是控制沙门菌流行的重要环节,了解我国种鸡场沙门菌的污染状况为净化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本研究依托国内某规模化种鸡场,通过定期采样,收集样品,并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沙门菌特异性分离,血清型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同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研究。共收集样品份,分离出沙门菌株,分离率为18.58%,其中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93.45%),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3.57%)和未定型沙门菌(2.98%)。抗生素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喹诺酮类耐药比例高达99.30%,硝基呋喃类耐药率达93.01%,青霉素类64%,氨基糖苷类耐药率63.64%。多重耐药统计结果显示,该种鸡场对4-6种药物耐药的沙门菌分离株达37.76%;对7-9种药物耐药的沙门菌分离株32.17%;1-3种药物耐药的沙门菌分离株29.37%;选取不同生产环节的28株肠炎沙门菌菌株进行PFGE分型,按Dice系数大于0.85为同一聚类簇,%为同一PFGE型的原则,28株肠炎沙门菌被划分为了1个聚类簇10个PFGE型,表明同一种群的门菌分离株遗传亲缘关系非常近,这些沙门菌分离株在该种鸡场长期稳定存在。
关键词:沙门菌;种鸡场;耐药性;脉冲场凝胶电泳
APECE和UPECU17菌株tRNA-pheV位点基因组岛致病性的初步研究乔培壮,屈香,高崧*,高清清,郇长超,王小波,刘秀梵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摘要:作为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鸡致病性病大肠杆菌(avian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APEC)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UPEC),二者在血清型、毒力基因、致病能力等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为了解APEC和UPEC毒力岛(pathogenicityisland,PAI)之间的同源性及PAI在其致病性中的作用,选取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APECE(O2)菌株和UPECU17(O2)菌株,通过序列分析和PCR方法确定二者位于tRNA-pheV位点基因组岛具有很高同源性,均主要编码P菌毛基因簇(pap),磷酸甘油盐转运蛋白(Pgt)和Tia。运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进行位于tRNA-pheV位点基因组岛的突变,突变株分别命名为E?PAI::cat和U17?PAI::cat。连续4小时细菌生长曲线野生株和突变株生长趋势基本一致。小鼠尿道感染试验发现,E突变株和U17突变株小鼠尿液、膀胱和肾脏载菌量比野生株显著降低,但E突变株脏器载菌量下降程度比U17突变株更高。上述试验结果表明,APEC和UPECtRNA-pheV位点的毒力岛有一定同源性,位于tRNA-pheV位点处的该PAI对APEC和UPEC对尿道致病性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APEC,UPEC,毒力岛,尿道感染
马源兽疫链球菌新疆株的分离鉴定及基因序列分析冯凯,马晓慧,王浩,周婷婷,古里米热,苏艳*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为了解马源兽疫链球菌新疆分离株SzM基因的分子进化与变异情况,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本试验对新疆地区某马场采集的病马淋巴结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对该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并采用PCR法对该菌株的SzM(Streptococcusequisubsp.zooepidemicusMlikeprotein,SzM)基因进行了扩增,序列测定和遗传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得到革兰氏阳性链状球菌,命名为马源兽疫链球菌ZMSY15-1,该菌株对青霉素、磺胺表现耐药性。该分离株SzM基因与国内外其他动物源分离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7.5%-%,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还显示该分离菌株与其他分离株可分为4个群,该马源分离株ZMSY15-1与美国马源分离株KC亲缘关系最近,与犬源菌株和人源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
关键词:马源兽疫链球菌;分离鉴定;药敏特性;SzM;序列分析
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分离株的分离鉴定及SeM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周婷婷,冯凯,汪丽,张雪静,苏艳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乌鲁木齐)
摘要:为了解新疆马链球菌马亚种Streptococcusequisubsp.equi(S.equi)流行株的分子特性和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对年采集的病马淋巴组织进行病原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该分离株的SeM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并将本实验室-年分离的10株分离株的SeM基因与国外分离株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S.equi分离株ZZM17-1,该菌株对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左氟沙星、四环素、磺胺甲恶唑、利福平、诺氟沙星、土霉素、头孢噻呋、磺胺嘧啶钠、恩氟沙星等14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表现明显的耐药。SeM的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S.equi可分为4个群,新疆地区分离株分别属于Ⅰ和Ⅳ群,该菌近5年来的流行表现明显的持续变异趋势,该结果可为本地区开展马腺疫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链球菌马亚种;分离鉴定;药敏特性;SeM基因;进化分析
核糖核酸酶RnaseⅢrncS基因缺失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环境应激和生物被膜的调控作用研究王立霞1,孟庆玲1,乔军1**,蔡扩军2,王登峰3,才学鹏4
(1.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2.乌鲁木齐市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新疆乌鲁木齐;3.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4.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兰州)
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是一种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阳性人畜共患致病菌,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李斯特菌病。作为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LM主要通过污染的动物源性食品经消化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及新生儿为易感人群,孕妇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产及新生胎儿败血症等症状,对食品卫生安全和畜牧业造成严重的威胁。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在弱酸、高盐和低、高温等各种环境下生存,对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这种适应能力与其非编码RNA(ncRNA)的调控密切相关。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Ⅲ,RnaseⅢ)是一种能够切割具有双链结构的RNA酶,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及真核生物中,是一种调控ncRNA水平的重要酶系。为了解核糖核酸酶RnaseⅢrncS对LM环境应激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LMSB5强毒株为研究对象,利用温度敏感型穿梭质粒pKSV7,通过重叠延伸PCR(SOE-PCR)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LM-ΔrncS基因缺失突变株,检测其在不同温度、pH、高盐、乙醇、H2O2胁迫环境下的存活能力及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并通过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调控环境应激及生物被摸形成相关基因sRNArli31、rli22、rli33-1的转录水平,分析RnaseⅢRncS对LM环境应激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LM-SB5强毒株相比,LM-ΔrncS对30℃、42℃、pH=9、5%NaCl、3.8%乙醇、0.1%H2O2的适应能力及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而对37℃、pH=4及pH=7的适应能力没有显著变化;qRT-PCR结果显示,在LM-ΔrncS中rli31的相对转录量在24h和48h均显著降低,rli22、rli33-1相对转录量在48h均显著降低(P<0.05),推测可能通过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sRNA的表达,进而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引起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下降。研究结果提示,RnaseⅢRncS参与了LM对低温、高温、碱、高盐、乙醇、H2O2胁迫环境的适应及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RnaseⅢRncS在参与ncRNA调控细菌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核糖核酸酶RnaseⅢ;rncS基因;环境应激
库尔勒市食源性沙门氏菌污染调查郑晓琴;张妍;朱明月;胥兰;刘英玉*[1]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摘要:随着人们对加工食品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我国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我国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人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中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动物性食品(肉、禽、蛋),因未烧熟煮透或储存场所生熟交叉污染等引起。调查新疆库尔勒市交易市场中动物性食品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检测肉品和加工用具等沙门氏菌存在情况。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和PCR方法进行沙门氏菌的鉴定。其中在春季采集份样品中,共检出5份样品中存在沙门氏菌,总检出率为3.8%。牛肉中检出1份阳性样品,沙门氏菌检出率为9.7%。熟食检出2份样品,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2.7%;加工用具拭子检出2份样品,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9%。冬季采集样品份,共检出3份样品中存在沙门氏菌,总检出率为1.9%,其中驴肉表面拭子有2份,加工用具拭子检出1份。库尔勒市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污染调查结果发现沙门氏菌的污染率春季高于冬季;熟食检出率最高,其次是肉类。此次沙门氏菌污染调查在食品和加工用具中均检出沙门氏菌,不符合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不得检测沙门氏菌,因此应控制库尔勒市沙门氏菌的食品流入市场,加强市场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沙门氏菌;库尔勒市;食源性;分离鉴定
沙门氏菌两种快速检测试纸在畜禽肉中检测应用效果比较郑晓风,郑晓琴,石莉,刘英玉*,姚刚*,张晓红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乌鲁木齐)
摘要:拟比较大肠杆菌与沙门菌纸基微流控联合检测试纸(Escherichiacoliandsalmonellamicrofluidicpaperbasedanalyticaldevices,E.coli+S.en-μPADs)(专利受理号:ZL20205440.X)与市售食品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纸2种沙门氏菌快检试纸在畜禽肉中检测应用效果。采集肉样及加工用具拭子,用E.coli+S.en-μPADs进行检测,并与市售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纸进行比对实验。结果:E.coli+S.en-μPADs增菌培养到报告结果21.5h。E.coli+S.en-μPADs和市售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纸检测都可对样品完成检测,对农贸市场畜禽肉检测中阳性符合率较高,达到%,但在农贸市场畜禽肉加工用具阳性检测符合率为93.3%。与市售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纸检测方法相比,E.coli+S.en-μPADs检测试纸价格低廉,消耗菌液量少,较市售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纸的24h报告结果更节省时间,可在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控制一线进行初筛。
关键词: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纸;效果比较
新疆牛源非OSTEC污染监测张妍,刘英玉*,郑晓琴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乌鲁木齐)
摘要: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toxin-producingEscherichiacoli,STEC)是一类能引起人类潜在致命性疾病的食源性致病菌,人感染以后常出现腹泻,出血性肠炎(HC)或溶血性尿毒症(HUS),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非O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造成暴发流行及散发感染的报道越来越多,许多非O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菌株也危害人和动物,并引起严重的食源性疾病,目前,我国对非O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的研究较少。为了解新疆牛源非O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同时检测stx1、stx2、eae、hlyA4种毒力基因的存在情况,以及分离株对17种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的方法对非OSTEC分离株进行了4种毒力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以CLSI为标准,以大肠杆菌ATCC作为质控菌株,对非OSTEC分离株进行抗生素的敏感性判定。非O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共有56株,其中2种毒素均产生的有24株(42.9%),单纯产生stx1的有27株(48.2%),单纯产生stx2的有4株(7.1%),4种毒力基因stx1,stx2,eae,hlyA基因同时存在的有1株。只对麦迪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其余抗生素耐药率较低。对氨曲南、氧氟沙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噻肟10种抗生素耐药率为0。非OSTEC存在一定的污染,通过PCR方法可以快速检测STEC特征性毒力基因,需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和扩散,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为进一步预防危害人类健康提供理论数据。
关键词:非O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耐药性
库尔勒市肉牛屠宰场空肠弯曲菌的流行与耐药性调查张晓玲,彭斌,王金泉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乌鲁木齐)
摘要:了解库尔勒市肉牛屠宰场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状况及分离株的耐药性,为评估牛肉产业链中空肠弯曲菌的流行性及为相关机构制定抗菌药管理措施及空肠弯曲菌耐药性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参照GB.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空肠弯曲菌检验》,采用传统培养基培养、生化鉴定与16SrDNA的PCR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自新疆库尔勒市肉牛屠宰场的份样品进行空肠弯曲菌的的分离鉴定;采用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空肠弯曲杆菌对常用的6类1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本研究从库尔勒市肉牛定点屠宰场采集样品份,其中肛拭子份,肉样35份,胴体拭子份,共分离鉴定到空肠弯曲菌阳性菌株12株,总分离率为4.5%(12/),其中肛拭子分离率为5.0%(6/),肉样分离率为5.7%(2/35),胴体拭子分离率为3.6%(4/);空肠弯曲菌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妥布霉素及部分头孢哌酮抗生素较为敏感;对青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的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空肠弯曲菌的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峻,空肠弯曲菌的多重耐药率(同时对3种或3种以上抗菌药物)为80%,最常见耐药谱为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多重耐药率为85%,耐药谱较为复杂。库尔勒市屠宰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肠弯曲菌污染,分离菌株存在耐药现象且多重耐药情况较严重。为降低空肠弯曲菌耐药菌株对健康养殖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安全问题,相关职能机构应该加强养殖环节抗生素规范使用的监管,合理选择药物,精确控制用药剂量,加强空肠弯曲菌的耐药性监测,积极应对细菌耐药性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空肠弯曲杆菌;分离鉴定;耐药性;
新疆焉耆县牛源葡萄球菌耐药情况分析及耐药基因检测马木尔·阿克木汉,王舒丰,高芸,夏利宁*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为了比较新疆焉耆地区某牛场鼻腔源和直肠源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其携带的相关耐药基因情况。通过微量肉汤法,对不同部位分离的葡萄球菌进行11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对部分相关耐药基因(包括cfr、fexA、mecA、ermB、tetK和tetM)进行检测。结果:共分离出88株直肠菌(90.7%,88/97)和95株鼻腔菌(97.9%,95/97)。药敏试验显示:直肠源葡萄球菌对利福平、苯唑西林、青霉素和四环素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依次为.0%、98.9%、86.4%、69.3%;鼻腔源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青霉素、四环素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依次为88.4%、82.1%、72.6%;直肠源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青霉素这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鼻腔源葡萄球菌,对利福平的耐药率极显著高于鼻腔源葡萄球菌(p﹤0.01);鼻腔源葡萄球菌对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高于直肠源葡萄球菌,所有分离株均对阿米卡星敏感。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直肠源葡萄球菌中有5株携带fexA基因(5.3%,5/95),31株携带ermB基因(32.6%,31/95),所有菌株均携带tetM基因(%,95/95),未检出cfr、mecA、tetK基因。鼻腔源葡萄球菌中有1株菌携带cfr基因(1.1%,1/88),2株携带fexA基因(2.3%,2/88),31株菌携带ermB基因(35.2%,31/88),所有菌株均携带tetM基因(%,88/88),未检出fexA、mecA、tetK基因。该牛场分离的葡萄球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而直肠菌的耐药情况更加严重,提示临床用药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如庆大霉素、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缩短治疗周期和提高治疗效果;耐药基因的检出表明耐药性转移的风险增高,应加强对该地区养殖场的耐药监测。
关键词:新疆;焉耆县;牛源;葡萄球菌;耐药性;耐药基因
副猪嗜血杆菌SYBRGreen∥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王欣[i],魏建超,李蓓蓓,刘珂,邵东华,邱亚峰,马志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摘要:副猪嗜血杆菌(HeamophilusparasuisHPS)是一种能够引起猪多发性浆膜炎、脑膜炎、关节炎等综合症状的条件性致病菌[1];现今有15种血清型,其中1、5、10、12、14强毒株[2];发病率一般10%-15%,严重时死亡率高达50%[3];为我国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更加快速灵敏的检测猪群是否感染了副猪嗜血杆菌,根据GenBank上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血清型的保守区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目的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细胞中,摇菌,然后提取质粒。将重组的质粒进行测序鉴定后进行倍比稀释作为标准样品,用于建立了SYBRGreen∥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的制备,然后检测此标准曲线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结果如下:建立的SYBRGreen∥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R2均在0.99以上;敏感性是普通PCR的倍;组间的变异系数小于4%,组内的变异系数小于2.4%;溶解曲线峰值单一并未有特异性扩增即特异性良好。应用建立的SYBRGree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仔猪的鼻拭子、血液进行定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从攻毒后的第3天开始直到实验结束实验组HPS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从攻毒的第3天开始HPS开始进入血液,感染的第10天时载量达到最大;在攻毒后的第17天(临床症状已经消失)将所有仔猪处于安乐死并取其各组织内脏(心、肝、脾、肺、肾等)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部分组织呈阳性。本研究应用建立的SYBR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初步检测了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仔猪后的鼻拭子和血液中细菌载量的变化过程以及各组织内脏HPS的含量,为以后临床上副猪嗜血杆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
新疆牛羊源布鲁氏菌药物敏感性研究马晓菁,刘丽娅,谢彩云,叶锋,谷文喜,钟旗,马俊杰,易新萍*
(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乌鲁木齐)
摘要:了解新疆牛羊源布鲁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法选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氯霉素和利福平8大类抗生素的19种药物对新疆地区动物源的57株布鲁菌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新疆地区畜间布鲁菌对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对利福平、阿齐霉素、克拉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对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和氯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较低。本实验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布鲁菌病的新药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疆;布鲁氏菌;药物敏感性
新疆地区牛源副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吴建勇,王登峰,杨学云,李建军
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乌鲁木齐
摘要: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aviumsubspeciesparatuberculosis,MAP)是一种能够引起奶牛等多种动物以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肠黏膜增厚为特征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病原体。根据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该菌可分为I型(羊型)、II(牛型)及III型(生物中间型)等三种亚型,其中以牛型菌株对动物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其感染可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5.9%、死亡率增加6.0%,给奶牛养殖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揭示新疆地区牛源MAP感染现状和优势亚型菌株,本研究从PCR检测阳性牛粪便样本中分离了4株疑似MAP菌株。菌落形态观察、抗酸染色镜检以及16SrRNA、IS特异性基因和亚型分型基因的检测、序列测定与分析的结果显示,所分离的菌株均为抗酸染色阳性菌,IS基因及亚型分型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它们的16SrRNA、IS基因及亚型分型基因之间同源性为%,与GenBank收录的II型MAP参考株序列同源性均在99%以上,从而确定所分离的4株菌株全部为II型(牛型)MAP。同时,本研究进一步采集新疆不同地区24个散养牛群(份血清)、18个规模化养殖牛群(份血清)共计3份血清样本,采用IDEXX公司生产的牛副结核病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抗MAP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本地区牛MAP血清学个体阳性率(animal-levelprevalence)为4.8%(/3,95%CI4.1%-5.5%),牛群阳性率(herd-levelprevalence)为50%(21/42,95%CI34%-66%)。其中,规模化养殖和散养牛个体阳性率分别为9.5%(/,95CI8.0%-11.0%)、0.7%(11/,95%CI0.3%-1.0%);牛群阳性率分别为88.9%(16/18,95%CI65%-99%)和20.8%(5/24,95%CI7%-42%)。并且,规模化养殖牛MAP感染风险高于散养牛(RR=14.4),这提示我们需要重点引起白癜风的原因白殿风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