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共济失调和被毛粗乱。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高度重视。
1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在血液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TSA上生长,菌落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在葡萄球菌菌台周围生长良好,形成卫星现象。
2流行病学
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等应激情况下该病更容易诱导发生。
继发感染:这种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
多发日龄: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
3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取决于炎症部位,包括发热、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皮肤及黏膜发绀、站立困难甚至瘫痪、僵猪或死亡。母猪发病可流产,公猪有跛行。
解剖症状:胸膜炎明显(包括心包炎和肺炎),关节炎,腹膜炎和脑膜炎相。以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为炎症(严重的呈豆腐渣样)特征。肺可有间质水肿、粘连,心包积液、粗糙、增厚,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与腹腔粘连。
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肝脏边缘出血严重,脾脏有出血边缘隆起米粒大的血泡,肾乳头出血严重,猪脾边缘有梗死,肾可能有出血点,肺间质水肿,最明显是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心肌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喉管内有大量黏液,后肢关节切开有胶冻样物。
图1猪典型副猪嗜血杆菌病解剖图片
4病原分离鉴定
4.1
病原分离
取疑似猪淋巴节,肺脏,或心包渗出液,于超干净工作台内,病料表面充分消毒后,用消毒后的剪刀剪出一个新切面,接种于含3%鸡血清和1%NAD(浓度为0.5%的NAD,罗氏)的TSA琼脂平板,经过CO2培养箱培养24-48h,在TSA平板上可观察到蓝色荧光的针尖状菌落,经过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番红色的细长杆菌。
图25型副猪嗜血杆菌菌落及革兰氏染色镜检
4.2
PCR鉴定
通过镜检观察若疑似副猪嗜血杆菌菌落,挑取F1代平板上的可疑菌落进行F2代分离培养,并对菌落进行PCR鉴定。
图35型副猪嗜血杆菌PCR鉴定
注:图左1为鼻炎副猪嗜血杆菌阳性对照,
左2为检测病料,检测为血清型5型的副猪嗜血杆菌.
5预防控制
5.1
严格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完善饲养管理措施,保持舍内干燥,通风良好。
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彻底清理猪舍卫生,可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h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d。
5.2
疫苗预防接种
副猪嗜血杆菌控制关键在预防保健,疫苗的使用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最为有效方式。其中沃华沃副宁,内含流行血清型,交叉保护,新型佐剂,既可于预防接种,也可混合抗生素进行紧急免疫治疗,能有效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扩散。
沃副宁免疫程序:仔猪,21~28日龄免疫,2ml/头,颈部注射;紧急治疗3ml/头。后备母猪,产前8~9周首免,产后4~5周二免,2ml/头颈部注射:经产母猪,产前4~5周免一次2ml/头颈部注射。公猪:每半年免疫一次,2ml/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