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急诊EICU收治一位脓毒血症、重症肺炎、尿路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急性肝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不全病人,经二代基因测序(NGS),竟查出元凶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经EICU医护团队血液净化治疗(CRRT)、无创呼吸机辅助、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目前尚在EICU积极治疗康复中。
患者行CRRT治疗
明确病原体后患者转入EICU单间
“鹦鹉热肺炎”在国内相对比较罕见,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二代基因测序(NGS)逐渐推广后,散在的个案报道逐渐增多。
2:10
玩鸟会丧命?深圳惊现罕见鹦鹉热病例,养鸟人无需恐慌但需留意
警惕!女子感染“鹦鹉热”致多器官衰竭,专家:饲养家禽要多注意
男子感染“鹦鹉热”致肺炎,提醒:饲养鹦鹉要小心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鹦鹉热”衣原体为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主要宿主为鹦鹉科鸟类,鸡鸭也可以成为宿主,呼吸道吸入受“鹦鹉热”衣原体污染的气溶胶可致病,导致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多数欧洲国家、美国、日本及我国香港地区等已将“鹦鹉热”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监测,但因确诊困难,目前仍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近年来国外相关文献报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国外曾有局部小范围暴发的案例,需引起大家警惕。
“鹦鹉热”有什么临床表现?如何诊断?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过半数有鸟类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咳嗽等,病情严重者可发展至重症肺炎,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及昏迷等。一般起病隐匿,该类感染潜伏期常为1-2周,最长可达45天。以畏冷、发热、头痛伴明显肌痛为常见症状,特别是颈及背部,类似“上感”症状,关节痛亦属常见;咳嗽可延迟至病程第1周末方出现,多为干咳,亦可伴有少量粘液痰,偶带血丝。病初肺部体征多不明显,可听到细小的捻发音,偶可见胸膜炎及胸水;病情严重者有发绀、呼吸困难、胸部X线查可见斑片状浸润阴影,自肺门向外放射,以下叶多见,偶呈弥漫性粟粒样、结节样阴影或大叶实变。患者还可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黄疸、及进行性肾衰,偶有似伤寒样的斑点疹,可并发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横纹肌溶解、脑炎、脑膜炎、嗜血综合征等多器官功能损害;轻型病例可于7天内恢复,较重病例热退较慢,病程可达数周,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目前临床确诊相对困难,通过二代基因测序(NGS)检测痰标本或肺泡灌洗液或血液标本,也可通过检测“鹦鹉热衣原体”特异性抗体,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可确诊。
什么情况下容易感染“鹦鹉热”?
带菌或患病的观赏鸟类和家禽的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场所、羽毛和尘埃均可成为传染源。例如公共场所或家中饲养的外观健康但却排菌的鹦鹉、鸽类、金丝雀通常是重要的传染源。鸟类和家禽养殖场、宰杀和拔毛剔脏车间、羽毛加工厂,甚至信鸽调教基地,以及鸟类和家禽的市场、集散与运输场地,或装载运输工具,都能成为传染源。自然界带菌的野生水鸟对与之有接触的家鸭和人群也构成危险,而城乡的众多鸽类,作为传染源乃是有广泛地区性和普遍威胁性。肺炎病人咳出的痰对他人有传染性,所以也是传染源。频繁密切接触鸡、鸭等大规模饲养禽类的人群,养鸟的人患病率更高些,属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高危人群。一旦接触病鸟的话,体弱、老年人群体很容易感染,而且潜伏期比较长。那么市民平时去广场喂鸽子,去动物园观赏鸟类,会不会感染“鹦鹉热”呢?这种可能性很低,另外该病人传人非常罕见,市民无需恐慌。因为感染与否,一方面跟人的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还跟接触的病原菌数量有关,只有当疫鸟带菌量非常大,或者人和疫鸟进行频繁接触时,才会比较容易感染。
如何预防“鹦鹉热”感染
在候鸟迁徙季节,候鸟容易生病并由于和家禽混食而发生交叉感染。因此,对于饲养鸟、家禽类动物的人员平时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比如戴口罩,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保持环境通风。一旦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医院就诊。虽然“鹦鹉热”比较少见,但治疗并不困难,治愈率很高。市民进入活禽市场注意卫生,食用禽类时高温烹煮,即可避免“鹦鹉热”传播。
如何治疗““鹦鹉热”
鹦鹉热衣原体属于胞内菌,首选强力霉素(多西环素)治疗,毫克一天2次,疗程至少10天,也有推荐10~21天。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文稿与编辑:蔡川奇
视频图片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审稿:林志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