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英佐教授的预防方案:力推“防病七大法宝”
消毒隔离、加强管理、疫苗免疫、合理用药、舒适的环境、种源净化、优质饲料。
畜禽疾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之分,危害最大的是传染性疾病。
传染病的发生有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另外一种提法是“发病学的三因素”,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量是多或是少、易感动物(动物的体况?有没有受到应激?抗体,包括残留抗体和母源抗体的高或低等?)的多或是少、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是强还是弱决定了疫病会不会发生。健康养殖和生物安全是个系统的工程,简单的说无抗养殖就是健康养殖、就是食品安全,这是片面的。食品安全是规范生产的结果,不是检测出来的。现在比较新的提法是畜禽生产以养为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综合防治。畜禽是一个经济动物,不同于人和宠物,人可以花很多的钱来治病,但是经济动物讲的是效益,所以要以预防为主。好的兽医不是治好病,而是让畜禽不发病!基层养殖人员经常会问,治疗某种疾病用什么药?却不探究疾病是由于环境因素、应激因素、营养或者有毒物质摄入等能导致了动物机体的正常功能受损而发生的,这也成就了畜禽健康养殖的七大法宝,消毒隔离、加强管理、疫苗接种、合理用药、环境舒适、种源净化、饲料优质。如何利用这七大法宝来对付畜禽疾病?法宝一:消毒隔离消毒就是让饲养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量减少,越少越好,没有最好。消毒、隔离是构建蓄禽场生产安全体系的重大的措施。识别威胁畜禽生产的风险因素,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控制,防止和切断病原体的侵入,这就是生物安全,包括外部的生物安全和内部的生物安全。外部的生物安全主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载体传到场内,或者是防止鸡场、猪场里面的病原往外面传播。载体是什么?人流、物流、啮齿动物、昆虫、水源、饲料等等。内部生物安全主要是控制场内病原微生物在畜禽间的循环传播。做好内部生物安全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净污分区。这条是洁道、这条是脏道,如果拉饲料的地方会拉粪便,就会交叉感染;第二、单向流动。不能逆向流动;第三、分区管理。一般分成饲养区、生活区,还有育雏、育成区,还有环保、孵化有关的设施一定要严格分区管理;第四、封场管理。在遇到重大疾病威胁、疾病高发季节的时候,要有严格的封场管理措施;第五、有效消毒。怎么消毒才有效?我们强调有效的消毒,效果行不行要进行监控。鸡场、种鸡场防御要分区,按照生物安全的等级,由高到底依次分红、黄、绿三个等级,红区指场外区域、黄区是指生活区和环保区、绿色的区就是生产区,一定要严格的分区管理。建设的消洗中心,要有三个区,有红区、有黄区、绿区,经过非常严格的消毒和隔离程序才进入了绿色区域,还要对关键环节进行检查。消毒和隔离是密切联系的,消毒的非常干净,紧接着再污染就降低了消毒的意义,所以这是个长期的、严格的工作。法宝二:加强管理管理是一门科学,人管人管死人,管理要有各种制度、有规矩。消毒有制度、进出仓要有制度,一定要规范、要标准;办事要有流程,不是拍脑袋,要有据可依。用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能够提升效益,所以包括饲料厂、种鸡场、种猪场一定要强化管理。具体到生产上,养禽场很重要是水质的管理和垫料的管理。米以内的水是地表水,由大量的微生物(大肠杆菌及、沙门氏杆菌等);另外要注意水质有没有重金属(鸡群饮用后拉稀,拼命吃药,检查发现硝酸盐超标),所以水质管理很重要。长期不清理水线,会有很多水垢,外加维生素和药物(无水乳糖、葡萄糖)的残留,很容易堵塞水管,还会形成生物膜。大肠杆菌也是个最典型的机会主义的细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很容易在水和垫料里面存在。垫料里还会有很多有害气体,特别是氨气大量的集聚,是肉鸡后期死亡很重要的课题,所以管理非常重要。地面养鸡会有球虫,有很多大肠杆菌,后期吃的多拉的多,行业共有的经验是网上养的鸡比地面养的好。笼养在通风、环控、料线、水线、化粪线都是现代化的管理,包括粪便也是一天刮一两次,排泄物、粪便强调环保,粪便和病死畜禽无害化管理,这是管理很重要的内容。法宝三: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控重大传染病的最好的、最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很多疾病,比如以前的牛瘟,在解放前、解放初期到处都有牛瘟,后来中国基本消灭了牛瘟,还有人类消灭天花,主要靠的就是疫苗。疫苗的质量非常重要好的疫苗抗原量一定要足。只有足够的抗原量才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力。打的量少,又是联苗和多价苗,经常出现注射到体内的抗原量是不足的,除非有很好的抗原浓缩技术,这是工艺的问题,所以抗原量一定要足。很多病毒、细菌都有很多血清型、基因型,还常发生变异,种毒不对型疫苗打了也没用。安全性很重要。有些疫苗安全性不好,引起了非常严重的副反应,影响繁殖率等等。要检测有没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国内发生过痘病毒污染到网内细胞增生病的案例,引起很多企业非常大的损失,所以用疫苗之前一定要每个批次进行主要的外源蛋传递疾病检测。还有佐剂的选择。疫苗佐剂非常重要的,有油佐剂、铝胶佐剂等,是疫苗很好的附着免疫刺激剂。佐剂不好、工艺不好,结果没有很好的吸收,有很多小的没有吸收的油苗,在注射部位就会有个疙瘩,影响酮体的质量,影响商品性。油包水的疫苗,如果水是鸡胚尿囊液、组织培养液,很好把它包住。如果疫苗里面是些杂蛋白,不会很好的吸收,所以佐剂非常重要。操作的时候也不要失误运输、保存非常重要。活苗的微生物有一个特点是耐冷不耐热,所以活苗一般要冷链运输,要低温保存。当然有一些保存在4℃的、MS-H支原体的活苗要保存在-70~-80度、马立克氏病CVI等液氮苗要保证在-度,如果保存和运输不当,可能会导致疫苗失效;灭活苗一般不能冻结,灭活苗有铝胶苗、有蜂胶苗各西,但是一般都不适宜冻结。疫苗启封后迅速用完。有些资料讲稀释好的活疫苗在32度以上很快失活,夏天鸡舍里面分分钟钟都会超过32度。活苗有头份、0头份包装的,要分批使用,尽快用完,不然稀释后打一两个小时,最初用的是疫苗,最后用的是生理盐水,既浪费了钱,又达不到免疫的效果。疫苗稀释完成后,冬天要在一个小时内、夏天半个小时内用完。油佐剂疫苗注射前要预温疫苗预温的方法可以在40℃的水浴锅中放一个小时,或者把包装好的疫苗放到放孵化器里面预热,时间稍微长一些、定期摇动一下预温会好一些。有些油苗没有很好的吸收,到市场里面有很多小白点,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就是油苗没有预温,流散性扩散性就差;第二个,国外的报告显示,预温过的疫苗和不预温的对比,抗体能够提高两个滴度;第三个原因,鸡是高温动物,小鸡体温39.7度,大鸡41.5度,如果冰箱拿出来就往颈部皮下打,冰凉冰凉的,一天不舒服,严重的应激反应,所以我们说要有预温。1、保证抗原免疫剂量要充足除了出厂的时候抗原量要足之外,如何保证%的免疫?通过养鸡实践,特别是点眼和滴鼻子,很多人点过以后就松手,鸡嘴没有下咽动作,90%的疫苗会给甩掉,所以一定要注意。打针的时候,要强调用好的注射器,便宜的不准用。因为油苗是不会增殖的,如果放空炮打空枪,打不到位,抗体为零,这种情况很多,我们要注意。包括马立克氏病,在孵化房里用机器来接种,本身马立克氏病保护率不是%,又有千分之几会漏掉,打不上,以后会发生肿瘤性的疾病。我们如何保证%的免疫?按照我们通俗的话来讲,“要针针到肉”,这个很重要。2、接种时减小应激白天接种会闹得鸡飞狗走,免疫的时候尽量在夜间进行,特别产蛋鸡、种鸡。白羽肉鸡是地面养的,更加要晚上进。多使用多价苗或者联苗,尽量给减负。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没有一种免疫程序是全国通用的,要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某个地方最近流行喉气管炎,隔壁有了,鸡场受到威胁,或者某鸡舍有了,这个时候要免疫。没有发生过喉气管炎的场不用免,因为疫苗毒会长期寄生在三叉神经里面,慢慢变成强毒,现在有很多由弱毒变成强毒引起疾病爆发的例子。如果当地某个病很严重,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也要制定适合的免疫程序。另外,免疫后要做好免疫的监测,新城疫、禽流感可以检测它的血凝抑制抗体,有些做ELISA检测它的抗体。4、个体与群体免疫饮水免疫和喷雾免疫,这是群体免疫;点眼、滴鼻、打针叫个体免疫。群体免疫它的优点是效率高,容易操作,但是如果不注意,也容易失败。提高免疫效果,首先是免疫剂量要适当增加一点,增加1倍或者是1.5倍;其次,不能用自来水。群体免疫要用煮开了以后凉凉的水;第三是在饮水免疫之前要断水。根据季节不同,如果冬天断水两个小时,夏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第四是鸡喝水的位置比平时多增加一些。因为断水以后,口渴会抢水,一定保证每个鸡有喝水的位置;疫苗在稀释以后最是加一些疫苗伴侣或者中性甘油进行保护。尽快用完,刚才讲了冬天一个小时之内,夏天半小时之内把它喝完。注意事项饮水免疫之前、之后不能带鸡消毒;喷雾是很好的群体免疫方法,要关掉风机。根据天气成情况,如果很闷热,要用多台的喷雾机很快扫过去,也要适当增加些疫苗的量。在喷雾免疫之前先喷水降粉尘,疫苗粘在粉尘里面是浪费。雾滴大小最理想是80~个μm,太大的浪费掉,太小了吸到肺泡里、小气管里面,引起严重的免疫反应。5、免疫失败的原因打了疫苗照样发病,要查找有没有空打的、漏打的?还是操作上的失误?还是保管运输方面的问题?还有疫苗的质量?还是不对型?是否变异?疫苗已经失效?还是没有打进去?一定很好地查找原因,不是说一针搞定!因为有些病毒已经发生变异了,打下去可能不能很好的、有效的保护。法宝四:合理用药1、正确诊断,精准用药,用药之前要准确诊断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在临床中,因过度用药导致中毒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治疗球虫的药品有马杜拉霉素,毒性比较高,不同企业生产的有很多商品名,很可能会出现重复或叠加使用同一类药物的现象,结果发生了中毒,因效果不好还在拼命的添加。营养缺乏病很多,特别是B2,有个资料叫B2万岁,很多的炎症和癌症会引起B2缺乏。转基因的黄金大米,非洲很多癌症、炎症,这是缺的就是VB2。小鸡的腿病站不起来,不一定是MS、不一定是病毒性关节炎,很多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导致的。传染病也要区分是病毒病还是细菌病。如果是病毒病,也会有细菌继发感染的现象发生,所以治疗原则也是不同的。部分病毒病可导致白血球的减少,如果是细菌性疾病引起的炎症,白血球是增加的,这要靠实验室的诊断,当然还要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综合考虑。2、建立轮换用药的程序在养殖过程中,不同的饲养阶段应该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交替用药或者说轮换用药,就是不能老用一种药,因为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对细菌或者求虫叫耐药性,对于机体叫成瘾性、耐受性,抗药性的说法主要是针对的细菌,所以,不同的阶段要有多个用药的方案,定期还是每个季度来轮换用药,球虫并用药要求每三个月要轮换一次,我们叫轮换法。小鸡用一种药物,中大鸡用另外的药物叫穿梭法,总的是要轮换要交替,防止一种药物长期或者低量使用,抗药性、耐药性就产生了。3、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治疗优秀的兽医不是能把病治好,是怎么防止不发病,叫治未病。预防治疗是在应急的条件下会在饲料里面加药,作为治疗性的预防用药。动物是有经济价值的,在群体大规模饲养的情况下,治好了,光吃不长,治好了光吃不产蛋,那得亏得更惨。所以要以预防为主、及早诊断。她不同与人类,不管Icu多少钱,一天是10万8万还是多少万,还要抢救。它就是个经济动物,所以还是要以预防为主。4、疗程要足鸡、猪有病,用哪种药,第二天还有死亡,又换一种,下午还是死亡,又换了一种,才两三天已经用了很多种药物。药物有很多不同的种类的,它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几天或者是一天换一种,有人说中国人感冒不用看医生,拿个鸡蛋熬个鸡汤就行了,开个玩笑而已。用药一定要有足够的疗程要,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起码用药3~5天。兽医的经验,如果是毒性稍微大一些药,首剂或者是首天用个突击量,适当加倍,以后要2、3、4天用个维持量。第一天、还是第一餐用个突击量,给个下马威容易达到治疗的效果。5药敏实验有条件的单位最好做药品试验,都已经产生抗药性了还在用,不是浪费钱吗?法宝五:环境舒适给畜禽一个五星级的家,舒适的环境,能够充分发挥生产潜能,真正做到多生、快长、少死。多生,是育种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快长是营养问题,是管理问题;少死,是兽医的责任。环境管理有三大要素,分别是通风、温度和湿度温度、湿度和通风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注重了通风就很难保温,增加湿度温度就会降下来,所以,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特别是秋冬季节、冬春季节。怎么处理温度、湿度和通风三者的关系?合理的通风是最好的药物。在动物生长发育、生长代谢过程中需要氧,如果二氧化碳大量积聚,氨气等有害气体积聚,会导致H9、H5、H7的流行,特别是冬春季节,白羽肉鸡,一到20多天龄,25天龄、26天龄,30多天龄就开始张口呼吸,解剖发现有支气管堵塞,然后是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后期死亡率很高,经常分离到H7、H9病毒。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冬春季节天气非常寒冷,通风量是最小的,有害气体容易集聚,二氧化碳、氨气的含量比较高,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支气管炎的疫苗毒和野毒、新城疫、还有大肠杆菌等等众多的病原成为了H9的帮凶,共感染的结果就是支赌。支气管炎也叫异物性肺炎,又叫阻塞性的肺炎。支赌的发生有很多原因,特别容易发生在比较干燥的地方,因为灰尘比较大,小鸡支气管又细又短,很容易堵塞支气管。支赌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通风、温度和湿度,北方应该更加注意冬春季节的饲养管理,包括云南。调查很多饲养舍的湿度,部分舍的相对湿度才十几、二十几,湿度太低是严重的应激反应,所以说合理的通风非常重要,是最好的药物。通风的程序设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饲养方式(平养、笼养、网养),冬天有冬天的通风要点,夏天有夏天通风要点,还有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品种(白羽肉鸡、黄鸡、种鸡、蛋鸡)决定通风量、风速,负压情况,这需要专门的课题来讲。平时解剖时气管看上去是光溜溜的,其实是毛茸茸的。在鸡的气官上面覆盖有纤毛,它是机体预防疾病的第一道屏障。氨气会固定纤毛使其失去防御功能,灰尘黏住纤毛使它不能摆动。干燥后大量水分丧失,纤毛干枯,第一道防线都破坏了。低温会影响肉鸡气管的纤毛,特别是氨气。地面饲养氨气比较大,笼养的效果相对较好,一天刮两次粪,氨气比较小。纤毛可以阻止尘埃和病原体进入呼吸道,它是机体第一道屏障。高浓度的氨气损害器官、包括小气管的纤毛,导致呼吸道的感染和功能丧失。01、舒适的环境标准舒适的环境要求二氧化碳(CO2)尽量控制在个PPm以内。调查北方的一些幼鸡舍,一栋鸡舍养几万,一般养鸡要求最好是一平方米控制在12只。有一种说法是冬天要抱团取暖,养殖密度要大。我的观点是相反,通风的好坏决定密度是多还是少。通风量有多大,有些鸡舍指示盘显示二氧化碳含量达到有个个PPm,这是严重缺氧。大气的78%是氮气、21%是氧气,二氧化碳含量才个PPm。在长期缺氧的环境下,是很容易抑制生长的,甚至引起各种病的发生。氨气尽量控制在15个ppm以内,越少越好。最好的湿度控制在55%到65%,早晨稍微高一些,前高后低,后来吃多拉多,自然会上来。在我国北方的养殖场一定要注意秋、冬、春季如何提高相对湿度。02、保温有三大环节第一,孵化房出雏鸡的地方。存放小鸡的地方最好是保持在30度,太低不行,太高也不好。好比三黄鸡又要翅膀鉴别、又要打马立克,时间长短不一。停放雏鸡的地方,国外全是人工气候,恒温。第二个环节是在运输途中。很多大公司有专门的空调车运输雏鸡,如果保温不好,有时会冻僵、有时候会闷死。第三个环节是头一周,关键的头三天。温度舒适,第一天鸡群表现散得开、能喝到水、吃到料,不会干掉。鸡是高端动物,孵化出雏时的温度是37度,鸡只活泼,温度非常舒服。出壳以后温度下降很多,所以头三天温度管控更重要。雏鸡房的温度一般要控制到34-36度,以后每周下降2~3度,18天龄控制在27~28度为宜,30-40天的温度不低于20度,40天到60天不低于18度,60天以上不低于16度,03、小鸡早期死亡的原因看鸡施温小鸡在舍内能够均匀分布就不容易干掉。如果温度太低,它不敢离开热源,不肯喝水、吃料,小鸡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饥饿和脱水,所以水源一定要靠着热源。另外水和垫料要预温,如果温度很凉会影响早期的存活率。垫料要预温、水要预温,尽早喝水,先饮后喂,防止干脚,干脚的鸡就养不活。小鸡的早期死亡原因有很多是卵黄囊感染。如果孵化房的卫生、出雏机的卫生,还有雏鸡笼不注意卫生清洁,很容易发生脐带炎。不搞好环境消毒,很多病会早期感染。沙门氏菌在孵化房交叉感染,白血病也会在孵化房交叉感染,一群有、另一群没有,孵化房里交叉在一起就会互相感染了。所以一定要注意三个关键地方的温度,出雏舍、运输和育雏期间。小鸡的死亡还有一种原因叫单纯性消化不良。三黄鸡的小鸡很活跃,跑来跑去,屁股上沾面团,白色的、褐色的堵住肛门,在美国叫单纯性消化不良,因为开食过迟,吃的太猛了,撑的就消化不良,最后就憋死了。治疗方法是把它剪开,让粪便能够排出来,饲料里面加些多维,最重要的是控制第一天不能吃的太饱。吃七八分饱可以防止单纯性消化不良。这个病与白痢不同,发生白痢是翅膀下垂,屁股一伸一缩,粘着稀粪,肚子比较小,还会扎堆,会唧唧唧的叫,表现出很痛苦的状态,是沙门氏菌感染。小鸡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饥饿脱水,单纯性的消化不良,还有沙门氏菌的感染。法宝六:种源净化畜禽的很多病是来源于父母的,我们叫垂直传播,家禽就叫蛋传递疾病。家禽蛋传递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白血病、呼肠孤病毒感染,还有一个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还有传染性贫血。蛋传递的细菌病比较多,主要有沙门氏菌和支原体(MG和MS)。当然大肠杆菌也会有一些蛋传递,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蛋传递细菌病是沙门氏菌,三黄鸡叫鸡白痢,这是蛋传递早期死亡比较多的疾病。国外对沙门氏菌净化的很好。国内用开口药控制沙门氏菌的问题有很多争论,主张开口药还是不主张,主要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来源等具体情况谈论用不用开口药。白血病是关系到种鸡场生死存亡的一个传染病,轻的影响经济效益,重的决定生死存亡。白血病是鸡的癌症,不但可以活下来,还会产蛋,还能把病毒传给后代。白血病是一把手工程,没有药物、疫苗,净化是唯一最有效的防控办法,花多少钱也要把它净化好。当然,白血病的防控方法还有:“活疫苗要检测有没有外源病毒,引种的时候要考察种鸡的净化情况。”j型白血病,脚趾头出血,特别养时间比较长的,湛江地区养的阉鸡,百分之三十几到天、天这个病就来了。所以,引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白血病净化的怎么样,一定要把好关。另外的做好生物安全,防止水平传播。白血病也会在孵化房还栏舍之间进行水平传播。如果是通过蛋传递传播的,就能够在胎粪、在血液等很多地方检出抗原;水平传播检测病毒比较难,但是能够检出抗体。垂直传播容易捡到病毒,水平传播的抗体容易检出,抗原、就是病毒比较难检出。检测白血病抗原,国内的标准是做4次,分别是在一天龄、60天龄、开产前、存放前。种鸡场、特别祖代场,要通过多世代检测慢慢地做到净化。检测方法现在有ELISA、试纸条等,当然细胞培养是金标准,有条件的场最好能设个细胞培养室。沙门氏菌和支原体的净化。各大厂、大集团花几千万、几百万、几十万来净化白血病。沙门氏菌、支原体,包括MG和MS,MS也叫肿脚鸡,危害很大,青年鸡中也有,原来在三黄鸡中发生的特别严重,慢慢的蛋鸡、青年期,白羽肉种鸡、还有肉鸡,在30天龄都有支原体。净化鸡白痢(沙门氏菌)和支原体可以用平板凝集反应或者用血清分离进行凝集实验。如果是用血清,先要把血清稀释8倍,可以减少假阳性。因为地表水中很多的杂菌之间有交叉抗原,都会有产生交叉抗体。沙门氏菌和支原体还可以通过疫苗,特别是支原体MGTS-11,这是鸡毒支原体,MS-h是滑液囊支原体,滑液囊支原体还有一种MS1,这个可以冻干的,有利于运输保存,如果MS-H要在干冰来运输,保存的-70到-80度,都是很好的活苗。国外没有灭活苗,种鸡都用活苗。我国很多厂家都有很有效的、很好的灭活苗,一般用一活两死的方法进行疫苗的接种,如果说天效果不好,关键是你用疫苗之前已经感染了,所以在用疫苗之前,国外也是在用MS的活苗之前,他们一般是3周到4周,甚至有两种活苗(TS11+MS),两种疫苗不要混在一起滴。活苗是温度敏感株,主要是产生占位效应,上呼吸道的温度是41.5度,越靠近口腔、鼻腔温度越低,能够在上呼吸道占位,野毒就不容易感染。活苗有终身免疫的效果,但是在开产前、14周、20多周,还要再用两次灭活苗。一活两死,效果更好。条件是在用活苗之前一定要防止到感染,已经感染以后就终身带毒。还有这两个病都可以用药物治疗。沙门氏菌国外还有疫苗,疫苗主要防止引起人的肠炎。支原体,各种的大环内之类的药物、恩诺沙星、支原净,包括泰万菌素、泰乐菌素很多很有效的药物,预防效果很好,治疗效果比较差。在开展之前的用药很多,有一种油性的恩诺沙星、油性的利高霉素,添加到油苗(不是活苗)来一起打。注射疫苗本身是一个应激反应,加上油性药物,它是控释型的,三天后有效应,有六七天的效果。开产前,在没有产蛋之前,再用药物打针,开产以后(特别是蛋鸡)就不好用了。种鸡开产前的用药,打油苗的时候加进去一起打效果会更好。法宝七:优质饲料好的饲料品质是保障畜禽健康的基础,目前对畜禽危害最大的是饲料霉菌污染问题,第一个是黄曲霉毒素,第二个是单端孢霉烯毒素B族(呕吐毒素),第三个叫伏马毒素,第4个叫玉米赤霉烯酮,引起肌胃、腺胃炎的主要是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不是用的东北玉米就没问题,黄曲霉毒素基本上为0,但其它三个毒素是非常之高的。不同的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玉米的呕吐毒素非常高,达到了73%,伏马毒素也比较高。花生粕是黄曲霉毒素最高。麸皮的呕吐毒素非常高。米糠粕是玉米赤酶稀铜很高,呕吐毒素也非常高。玉米赤酶稀铜、呕吐毒素、伏马毒素是引起肌胃、腺胃炎的主要原因,就是非传染性的原因。引起腺肌胃炎的传染性因素是腺病毒现、非典型法氏囊。如果一天没喝水、没吃料,种鸡会引起胚胎的损害。原料中这4个毒素的指标质量非常重要,猪料和禽料是一样的。当然黄曲霉毒素是万恶之源,但是它很容易被吸附。DDGS呕吐毒素含量很高,伏马毒素很高,玉米赤酶稀铜都很高,黄曲霉毒素稍微低一下,但是河南、湖北、安徽,很多地方的黄曲霉毒素还是偏高。要吸附黄曲霉毒素很容易,普通的都能够把它吸掉。吸附剂不是能够吸附所有霉菌毒素,引起肌腺胃炎的呕吐毒素基本上很难吸附。一般的吸附性产品都不能把它吸附掉。有些产品说能够把它降解,高温就行,高温肯定行,但要90多度。有些产品加了酵母细胞壁的,是一种特殊的吸附剂,是碳吸附剂,有的是加了一种能够把它降解掉的酶。黄曲霉毒素是万恶之源,吸附掉以后就好了一大半。有一种情况,养殖场这几种毒素都检测,每一种都不超标,但是还会发生,这是因为有一种提法叫协同作用,叫叠加作用。有个博士做了个实验,各种的毒素都是正常范围以内,饲喂下去以后,动物的生产指标,每一项的指标和对照组差异十分显著,这就是它的叠加效应(协同作用)造成的。不是说每一项都不超标就没问题,它还有个协同作用,应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说饲料原料的质量至关重要免责申明:文章源自网络,平台分享主要用于供给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