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冠病毒Omicron突变株所引发的南非疫情高峰过去已有一个月,单日新增病例数持续降低;加上早期的一系列研究显示,Omicron感染者的症状比Delta突变株更轻,让人有了Omicron突变株症状较轻的印象。
但随着时间延迟,对于Omicron的研究越来越充分,Omicron的危险再次凸显在我们面前。
如下图所示,南非新增病例数达峰一月余(左上图),病死人数仍在增加(右下图)。
而疫情一直很严重的美国,则在新增病例数肆无忌惮增长的同时,单日平均2,名病死人数,也已经达到Delta所致病死峰值。
(南非和美国疫情变化。图源:数据世界)
Omicron给人类造成的伤害并不会比Delta轻。
在Omicron传染性极强、且在免疫逃逸明显、总的病死人数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预防感染者重症和病死成为目前最关键的临床课题。
年1月14日,英国卫生安全局(NHS)更新了简报,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1]。
NHS的简报显示,2剂疫苗接种后预防感染Omicron的保护力非常弱;并在接种25周后预防重症的保护力也几乎消失;
加强接种后,预防感染Omicron的有效性在65%-70%,到10周后降低到了45%-50%。
加强接种2-4周时,预防住院的有效性为92%,此后持续降低,但到10周后仍维持在83%的高有效性。
(2剂接种几乎不能预防Omicron感染,25周后预防住院也无效;3剂接种后10周后也不能有效预防Omicron感染,但预防住院的有效性维持在83%。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只应用了mRNA疫苗作为加强针。图源:英国NHS)
英国的加强针只是应用了BNTb2和mRNA-等两种mRNA疫苗,该结果显示,对于Omicron,高保护力疫苗作为加强针在降低重症/病死方面仍具有明显的有效性。
但与此同时,mRNA疫苗相关心脏疾病的阴影也一直笼罩在接种者心头;这也是唯一与mRNA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前几天朋友发过来的一条信息更是让人悲伤不已:一位在美国的华裔男性,89年出生,由于担心疫苗的不良反应而一直未接种疫苗,结果感染新冠病毒而去世。朋友再三问:
mRNA疫苗相关的心脏不良反应到底多严重?
年12月,英国牛津大学在NatureMedicine发表了题为“Risksofmyocarditis,pericarditis,andcardiacarrhythmiasassociatedwithCOVID-19vaccinationorSARS-CoV-2infection”的论文[2],专门对这个问题做了全面而严谨的解答。
该研究共纳入腺病毒载体疫苗ChAdOX1接种者20,,例,mRNA疫苗BNTb2接种者16,,例,mRNA接种者1,,例,新冠病毒检测阳性者3,,例。
所有受试者年龄均在16岁及以上。
研究观察了疫苗接种或新冠感染后1-28天发生的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律失常事件。
主要结果
研究期间,有1,例心肌炎、1,例心包炎相关的入院或者病死(其中14例同时出现两种疾病),,例出现心律失常。
下方表2展示了不同组别发生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律失常的患者情况,图1显示了每个暴露时间段内发生不良事件的病例数及发生率比(IRR)。
表2,不同组别发生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律失常的患者情况
图1每个暴露时间段内发生不良事件的病例数及发生率比(IRR)
心肌炎
在接种疫苗的1-28天内,第一剂ChAdOx1、BNTb2和mRNA-增加心肌炎的IRR分别为1.29(95%CI1.05-1.58)、1.31(95%CI1.03-1.66)和2.97(95%CI1.34-6.58);第二剂疫苗接种后,与BNT(IRR为1.30,95%CI0.98-1.72)相比,mRNA-接种显著增高疫苗接种者发生心肌炎的风险(IRR为9.84,95%CI2.69-36.03)。
但新冠病毒阳性病例的情况显然更不容乐观,心肌炎发生风险亦明显增加,IRR为9.76(95%CI7.51-12.69)。
心包炎
在接种疫苗的1-28天内,第一剂ChAdOx1接种后发生心包炎的风险降低(IRR为0.74,95%CI0.59-0.92)。
接种BNTb2疫苗亦可降低心包炎风险,接种第一剂mRNA疫苗BNTb2后8-14天,IRR为0.46(95%CI0.24-0.90)。
该研究没有足够数据来评估心包炎发生风险与接种mRNA-疫苗之间的相关性。
需要警惕的是,新冠病毒阳性病例发生心包炎的风险明显增加,IRR为2.79(95%CI1.80-4.32)。
心律失常
在接种疫苗的1-28天内,第一剂ChAdOx1和BNTb2接种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降低相关,IRR分别为0.94(95%CI0.93-0.96)、0.89(95%CI0.87-0.90);第二剂疫苗接种后的结果与第一剂类似,ChAdOx1和BNTb2接种与发生心律失常风险降低相关,IRR分别为0.95(95%CI0.95-0.96)、0.95(95%CI0.93-0.96)。
但需要警惕的是,第二剂mRNA-和新冠感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增高,IRR分别为1.46(95%CI1.08-1.98)、5.35(95%CI5.21-5.50)。
因为既往研究显示,青年男性更容易发生心肌炎,所以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做了单独的分析。
结果显示,40岁以下人群中,第一剂BNTb2(IRR为1.83,95%CI1.20-2.79)和mRNA(IRR为3.89,95%CI1.60-9.44),第二剂BNT(IRR为3.40,95%CI1.91-6.04),mRNA(IRR为20.71,95%CI4.02-.68)和新冠病毒感染(IRR为4.06,95%CI2.21-7.45)与心肌炎发生率增高相关;未发现ChAdOx1与心肌炎发生率增高相关。
但在40岁及以上人群中,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1-28天内,ChAdOx1(IRR为1.33,95%CI1.06-1.67)、新冠病毒感染(IRR为12.18,95%CI9.01-16.46)与心肌炎发生率增高相关,未发现BNTb2与心肌炎的关联,mRNA-因为样本量不足而未作分析。
疫苗接种和新冠感染对心脏不良事件影响的绝对值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不同情况对于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研究者计算了疫苗接种和新冠感染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事件数量(每百万人口)。
结果显示,
对于所有年龄段的人口,第一剂疫苗接种后1-28天内,ChAdOx1、BNTb2和mRNA-额外增加心肌炎的发生例数依次为2例/万、1例/万和6例/万接种人口;第二剂疫苗接种后,BNTb2未增加发生心肌炎的风险,而mRNA-额外增加心肌炎的发生例数为10例/万接种人口。
但与此相比,新冠病毒感染后的1-28天内,每万人中有额外的40例心肌炎事件。
对于40岁以下的人口,第一剂疫苗接种后1-28天内,BNTb2和mRNA-额外增加心肌炎的发生例数依次为2例/万和8例/万接种人口;第二剂疫苗接种后,BNTb2和mRNA-额外增加心肌炎的发生例数依次为3例/万接种人口和15例/万接种人口。
但与此相比,新冠病毒感染后的1-28天内,每万40岁以下人口中有额外的10例心肌炎事件。
除此之外,新冠病毒亦显著增加感染者发生心包炎和心律失常的几率。
小结
这项研究做得非常细致和严谨,亦做了多重验证和敏感性检测以求结果可靠。
总的来说,本研究显示,疫苗确实增加了接种者发生心肌炎的风险,并且不同疫苗之间亦有很大区别:BNTb2疫苗接种发生心肌炎的风险更低、甚至比ChAdOx1接种还低,而mRNA风险更高。
对于疫苗接种相关心肌炎的评估,也影响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决定。根据Moderna公司于年10月31日发布的信息,此前一天,美国FDA通知Moderna公司,“需要更多时间来评估该疫苗接种后心肌炎风险”[3]。
即使如此,所有这些不同疫苗接种相关的心肌炎发生风险,都远低于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的心肌炎风险。
即对于所有人口,
第一剂疫苗接种后1-28天内,ChAdOx1、BNTb2和mRNA-额外增加心肌炎的发生例数依次为2例/万、1例/万和6例/万接种人口;
第二剂疫苗接种后,BNTb2未增加发生心肌炎的风险,而mRNA-额外增加心肌炎的发生例数为10例/万接种人口。
但与此相比,新冠病毒感染后的1-28天内,每万人中有额外的40例心肌炎事件。
对于40岁以下的人口,
第一剂疫苗接种后1-28天内,BNTb2和mRNA-额外增加心肌炎的发生例数依次为2例/万和8例/万接种人口;
第二剂疫苗接种后,BNTb2和mRNA-额外增加心肌炎的发生例数依次为3例/万和15例/万接种人口。
但与此相比,新冠病毒感染后的1-28天内,每万40岁以下人口中有额外的10例心肌炎事件。
极低的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极高的疫苗保护力,也使得mRNA疫苗作为欧美国家加强针选择的关键原因,而BNTb2的适用人群更为广泛、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