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士言:被误诊其实在临床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比如前些日子发生的“李冰冰扁桃体发炎在澳洲两周没诊断出来”。
不要动不动扯到医德高度,什么医生黑心、没责任心之类。
在医学这门学科里,误诊学同样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误诊牵扯到各式各样的原因。
说句不是笑话的笑话:要想消灭误诊,把医生这个行业给消灭了就行。因为没有医生,就没有诊断,没有诊断就没有误诊!
一些容易被“误诊”的症状
一锻炼时喘不过气
常规诊断:支气管炎
可能疾病:运动诱发型哮喘
美国加州胸腔科专家乔博士表示,锻炼可诱发哮喘。哮喘患者不锻炼时感觉很正常,一旦锻炼就可能出现胸闷、气喘、严重咳嗽或气短。
支气管炎症状与此相似,但通常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如果支气管炎确诊治疗后没有好转,最好看胸腔科以排除运动诱发型哮喘的可能。
二锻炼时头昏眩晕
常规诊断:脱水
可能疾病:低血糖
心脏病专家史马博士表示,头晕是严重脱水的迹象,相对来说,低血糖少见一点,但服用降糖药后或单次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有出现低血糖的可能。
马博士建议,如果你长时间锻炼并怀疑有低血糖,最好在锻炼前30分钟少吃点含健康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便餐。
三情绪多变,体重增加
常规诊断:抑郁症
可能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
甲状腺疾病专家克博士表示,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情绪多变和体重增加。他建议,在考虑抑郁症可能的同时,还应考虑甲状腺疾病的可能。
简单血检可诊断是否存在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直接关系到心脏、大脑和代谢系统的正常功能。
四慢性头痛
常规诊断:应激性肌肉紧张
可能疾病:磨牙或牙周炎
加州牙科专家阿博士表示,磨牙、牙病也可能导致偏头痛;而磨牙之类的问题则可能源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他建议,患者睡觉时可以戴上牙套之类的装置,以降低磨牙和头痛几率。另外,拍张牙齿X光片即可判断是否有潜在的牙周炎或根管炎等。
五牙痛
常规诊断:牙周炎
可能疾病:鼻窦炎
阿博士表示,鼻窦与牙齿根尖距离很近。如果是鼻窦炎引起的牙齿酸痛,那么使用缓解充血的喷鼻剂会有一定帮助。
他建议,患者不妨先用一侧鼻子呼吸,然后用另一侧鼻子呼吸,以判断牙痛是否为鼻窦炎所致。医生可以拍X光片,并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六双手刺痛麻木
常规诊断:腕管综合征
可能疾病:胸廓出口综合征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被压迫而产生的、类似腕管综合征的症状,患者可感到麻木刺痛等。胸廓出口综合征相对影响面更大,会蔓延至整个手臂,而腕管综合征仅仅影响手掌和拇指肌肉群。
七尿频尿痛
常规诊断:尿路感染
可能疾病:间质性膀胱炎
如果使用抗生素一疗程后,尿路感染典型症状仍不消退,就应请医生进行尿培养(不同于尿液分析)检查。若尿培养为阴性,应怀疑间质性膀胱炎的可能,其另外一个特征是不会引起发烧。
那些最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1.癌症
哈佛大学针对美国医疗事故的调查显示,癌症最易被误诊,尤其是乳腺癌和直肠癌。在美国,6%—16%的乳腺癌因医生误诊或漏诊耽误治疗。加利福尼亚研究人员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医生过度依赖乳房X光,而没有充分利用活检手段解决诊断中发现的问题。
2.血栓
医院心脏病学负责人伯诺称,80%的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无临床表现。有时医生只是简单地告诉病人,他们出现的呼吸短促是身体暂时不佳而已。
3.心脏病
伯诺称,比较严重和明显的心脏病发病时,患者会手捂胸口倒在地上。但其另一类发病症状却并不明显,患者顶多感到胸部有胀感、恶心而已。
4.主动脉夹层
心脏大血管内壁由内膜、中层及外层组成,当管壁压力高到一定程度时,血管会突然撕裂,血液冲进内膜与中层间,这就是主动脉夹层。伯诺表示,此时患者会感到胸部有灼烧感。“但他们通常分辨不出灼烧部位,因此会被医生张冠李戴。”
陈博士注: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就是这个病,这个病发病初很难诊断出来。死亡率又高。所以几乎死亡一人就是一场纠纷。但是不可能因为害怕误诊这个病,症状稍微有点象就来个增强CT。误诊与过度检查之间永远是一对解不开的冤家。
5.传染病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病原变异等原因,使得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复杂多变。同时,近年来,一些新传染病不断出现,也给医生诊断加大了难度。
陈博士再注:看完这些,肯定有人要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想当年,我遇到主动脉夹层死亡病例,没出现任何纠纷。同年,医院遇上的几例均演变成医疗纠纷。事后,总结了一下。得出两个字“运气”。
作为病人,想不被误诊=“99%的运气+1%的汗水”;
作为医生,想不要误诊=“99%的汗水+1%的运气”。
运气是这个疾病被准确诊断的概率,汗水则是你掌握的医学知识。虽然比例不同,但发生时,结果却是一样的。
很多人估计不会理解这句话,因为只有事情临到自己头上才会真正明白这些话的。
发个典型的专业内容,请诸位自己体会一下,误诊不仅仅是医生没责任心的问题: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误诊分析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疾病,最严重的表现是粘液性水肿。甲状腺机能减退的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症状也不同,临床表现为低代谢症候群,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正好相反,可累及心血管、神经、胃肠道等系统。临床表现往往复杂多样现对误诊的甲减病例分析如下:
1误诊为贫血
例1,女,42岁,近3年来,头晕、乏力、心慌、月经量增多。查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2.5×/L,按贫血治疗二年疗效不佳,故入院治疗。查体:血压12/9kpa,头发稀疏、面色苍白,双肺呼吸音清,心率56次/分,律齐,无明显杂音,肝脾未触及,查T3、T4、rT3降低,TSH增高,确诊为“甲减”,经甲状腺素片治疗8周,症状消失,血红蛋白升至11g/L,红细胞升至4.0×/L。
甲减时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造血功能受抑,胃酸缺乏,维生素B12、叶酸、微量元素吸收障碍,且女性患者月经过多,而致贫血。但甲减与贫血不同的是,前者有不同程度的低代谢征候群,且血脂多增高,后者虽可有T3降低,但TSH正常。本病误诊的原因为医生仅仅满足于病人自述的症状和检验的异常,而未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生的原因。因此对女性贫血患者,应仔细寻找原因,除常见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外,还需排除“甲减”。
2误诊为冠心病
例2,男,51岁,近3年来经常出现畏寒、纳差、心前区紧缩感,胸闷、体重增加、心电图示ST段压低,T波倒置,肢体导联低电压,按冠心病治疗2年无效,故常诊住院。查体:皮肤干燥,面色蜡黄,舌体肥大,心率57次/分,律齐,肝肋下1cm,质韧,脾(-)。查T3、T4、rT3示低值、TSH增高,UCC示左室扩大,确认为甲减,经甲状腺素片治疗2个月,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UCC基本正常。
甲减病人由于心肌细胞间质粘多糖及糖蛋白等沉积,心肌粘液性水肿,可导致甲减性心脏病,甲减性心脏病与冠心病均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但甲减性心脏病以女性多见,而冠心病常见于男性,甲减心率较慢,而冠心病心率则相对较快。甲减性心脏病心绞痛少见,经替代治疗后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可逆转。本病误诊的原因是对甲减性心脏病认识不足,如果医生能详细询问病史,全面客观分析,辅以甲状腺功能检查,不难鉴别。
3误诊为结核性心包炎
例3,女,60岁,2年多来乏力,嗜睡、胸闷、气短、纳差、便秘、UCG检查示中等量心包积液,按结核性心包炎人院。查体:皮肤干燥粗糙、颜面蜡黄虚肿、声音嘶哑、心界扩大、心率72次/分,肝脾(-)。查T3、T4、rT3示低值,TSH增高,确诊为甲减性心包积液。甲状腺素片治疗12周,症状基本消失,复查UCG,心包积液消失。甲减病的心包积液是因心包毛细血管内粘多糖沉积导致渗透性增高所致。
甲减性心包积液与结核性心包积液均有心脏普遍增大;但前者起病隐匿,病程缓慢,无心前区疼痛等先兆症状.心包填塞症状不明显,且多伴有粘液性水肿等低代谢征候群。后者常有低热、盗汗、干咳、奇脉、右心衰等症状,心外多有结核病灶。本病因片面强调某些临床症状,缺乏全面的客观分析而误诊。因此,临床上对年老、有低代谢征候群,心包填塞症状不明显的心包积液患者,应警惕有甲减的可能,及时行甲状腺功能检查,以免漏诊、误诊。
4误诊为慢性肝炎
例4,男,55岁,1年来乏力、纳差、腹胀、全身肿胀,查丙氨酸转氨酶增高,按慢性肝炎治疗半年无效入院.查体:全身粘液性水肿,面色蜡黄,唇厚、声音嘶哑、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0次/分,肝肋下2cm,质韧、脾(-)。移动性浊音阳性。查T3、T4、rT3示低值,TSH增高,B超示肝脏肿大,少量腹腔积液,确诊为甲减性腹腔积液。经甲状腺素片治疗7周,症状基本消失,腹腔积液消失。肝脏不大,丙氨酸转氨酶正常。
甲减时因胃酸缺乏,肠蠕动减弱,肝中央小叶充血性纤维化和问质水肿而致腹胀、纳差、肝大、腹水、丙氨酸转氨酸增高,易误诊为慢性肝炎,但甲减多有低代谢征候群,查T3、T4、TSH可以鉴别。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甲减缺乏认识,当出现肝大,肝功能损害及少量腹水时,只考虑到常见病因慢性肝炎,而未进一步查找其他病因。因此,对伴有低代谢症候群的肝大腹水,应及时检查甲状腺功能,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5误诊为慢性肾炎
例5,女,57岁,5年来畏寒、浮肿、乏力、腰痛、查尿蛋白(+~++),血尿素氮9.7mmoL/L,按慢性肾炎治疗2年效果不佳而入院。查体:血压20/12kpa,皮肤蜡黄,颜面及颈前凹陷性水肿,甲状腺Ⅱ度结节性肿大,心率54次/分,肝脾(-),查T3、T4、rT3示低值,TSH、TGA、MCA增高,确诊为甲减、甲状腺素片治疗8周,水肿消退,尿蛋白(-),血尿素氮6.3mmol/L,甲减病人因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殖,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出现肾功能异常和蛋白尿。甲减与慢性肾炎均有乏力,畏寒、凹陷性水肿,T3下降,蛋白尿,血尿素氮增高,但甲减时TSH增高,rT3下降,尿蛋白多为轻度增高,血尿素氮多为一过性增高,而水肿,心动过缓相对显著。慢性肾炎往往有急性肾炎病史,有高血压、尿内除蛋白外常有红细胞及管型,TSH正常,rT3多升高,可作鉴别。在临床上对水肿伴缓脉,尿常规改变轻微的病例,应考虑到甲减。
6误诊为单纯性甲状腺肿
例6,女,18岁。2年来颈部肿大,颈胀不适,按单纯性甲状腺肿口服碘剂1年余无明显好转而住院。查体:无突眼、甲状腺II度肿大(结节性),质较硬、无压痛、皮肤干、粗,心率64次/分,查T3、L正常。rT3低,TSH增高,TGA、MCA增高,甲状腺ECT示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示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确诊为桥本甲状腺炎,亚临床型甲减。经甲状腺素片治疗7周,颈胀消失,甲状腺明显缩小。
单纯甲状腺肿与桥本甲状膜炎均可有甲状腺肿大。但前者多呈弥漫性肿大,且质地较软。后者多呈结节性肿大且质地较硬,前者除甲状腺肿大外无其他症状,T3、T4、TSH、TCA、MCA均正常,后者颈肿胀明显,MCA、TGA多增高。本病误诊的原因为患者缺乏甲减症状,未能及时查甲状腺功能及MCA、TGA以明确诊断。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