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发热全身乏力1人死亡,6例

浙江丽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

年9月9日报告首例鹦鹉热病例以来

丽水市先后发现报告7例病例

其中1例救治无死亡

什么是鹦鹉热?鹦鹉热易感染人群是那些?临床表现是什么?如何预防?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是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体病,原是鸟类的特种传染病,可传播于人,主要是由排出衣原体的鸟类及其污染物引起人类感染的,也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丽水传染的鹦鹉热目前不确定是否是由鹦鹉传染导致,居民一定要避免接触生活中的鸟类及其粪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鹦鹉热的病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人类的鹦鹉热、鸟类的鸟疫。鹦鹉热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具有细胞壁和膜;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和特有的发育周期。革兰染色呈阴性,在多种细胞培养系统中生长发育均佳,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可于-75℃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存活,但置于乙醚中30分钟、0.1%甲醛或0.5%的苯酚溶液24小时均可灭活,25%乙醇或40%甲醇均可直接灭活,加热60℃10分钟或37℃2-3小时可致衣原体丧失感染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鹦鹉热的传染源

(1)主要为鸟类,包括鹦鹉、长尾鹦鹉、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鸭等家禽也可成为传染源。

(2)病人咳出的痰对他人有传染性,所以也是传染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鹦鹉热的传播途径

(1)混于尘埃中的衣原体或感染性气溶胶可经由呼吸道引起吸入性感染。

(2)接触带菌鸟及其污染的分泌、排泄物等,则可经有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获得感染。

(3)患者痰中可长期带衣原体,亦可造成他人被感染。

(4)本病在鸟类之间,也时有传播,以通过携带衣原体鸟屎所污染的食料与空气为主。

(图为鹦鹉热衣原体传播途径)

易感染人群

人体普遍易感,各年龄段均有病例报告,以30~60岁多见。有报道称本病明显多发于男性。伴随饲养宠物热的兴起,人禽共居现象日益增多,给本病传播创造了条件。从事禽类、鸟类养殖、运输、交易、屠宰、加工等工作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潜伏期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7-15天,短者3天,最长可达45天。

临床表现

鹦鹉热临床表现有多样性,可缓慢起病,体温在3~4天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升高,但多为急性起病,高热、寒战,伴相对缓慢。有全身不适,疲惫无力,纳差。剧烈的头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是常见的主诉,四肢和躯干肌痛可使患者不能站立,背部和颈部肌肉的痉挛和僵直可误诊为脑膜炎。部分病例有鼻出血或斑疹。约一周出现咳嗽,咳黏液或血性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烦躁、谵妄、木僵、昏迷等。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若出现黄疸则为累及肝脏。

恢复期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有时发生晚期并发症肺梗死,可造成患者死亡。此外,还可能发生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黄疸性肝炎、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均不多见。

轻者体征很少,仅咽充血及肺部局限性细小湿啰音,重者可有肺实变体征,肝、脾和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我们该如何预防鹦鹉热#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接触禽鸟后要彻底洗净双手。

3.如出现高热、咳嗽、头痛、肌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时尽快找医生诊治。

都拿小本本记下来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

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哟!

(来源:福建疾控、丽水疾病防控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guig.com/scxxby/10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