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供应心肌某一节段的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而引起相应心肌的缺血性坏死。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肌酶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局部血管持续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血供锐减或中断,此时侧支循环未能充分建立,因此心肌严重缺血缺氧,若持续达1h以上,部分心肌可严重损伤、坏死。发病可无诱因,部分人在饱餐后、早晨至上午或用力大便时发生。
三、临床表现
1、先兆表现:如原有的心绞痛加重、频繁,伴发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缓等,硝酸甘油效果差,出现血压波动、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
2、疼痛: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
3、低血压和心源性休克
4、心律失常:24h内发生率最高,是主要死因。若出现频发、成联律、多源性或RonT性室性期前收缩时,常提示可能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致死。
5、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室泵血功能障碍,导致肺循环淤血。约一半患者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等左心衰竭的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水肿。
6、体征:心率多增快,少数减慢,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奔马律和收缩期杂音。血压极早期可短暂升高,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降低。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可有相应体征出现。
7、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尖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伴中、晚期喀喇音。
(2)心脏破裂:1周内出现,左室游离壁破裂可致心脏压塞,室间隔破裂可致心力衰竭和休克。
(3)栓塞:起病1~2周出现,由附壁血栓或下肢血栓脱落造成,可引起脑、肾、脾、肺及四肢动脉栓塞。
(4)室壁瘤形成:多见于左心室,有心界扩大、心音减弱、收缩期杂音、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等表现。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梗死后数月出现,是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可反复发作。
四、辅助检查
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T波倒置。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可以作出梗死部位的定位诊断。
①广泛前壁梗死:V1~V6导联;
②前间壁梗死:V1~V3导联;
③局限性前壁梗死:V3、V4、(V5)导联;
④侧壁梗死:Ⅰ、aVL、V5、V6;
⑤下壁梗死:Ⅱ、Ⅲ、aVF;
⑥后壁心肌梗死:V7、V8、V9导联出现异常的特征性改变。
2、心电图动态性改变:起病数小时后S-T段丐背向上抬高,与T波合成单向曲线;出现病理性Q波;数日后S-T段恢复至基线水平,T波低平、倒置或双向;数周后T波可逐渐恢复,病理性Q波永久遗留。
3、血清心肌酶测定:肌钙蛋白I或T特异性最高,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指标(表2-1-5)。
4、放射性核素检查:可通过核素聚集或稀疏显示缺血梗死部位、范围和程度。
5、超声心动图:有阶段性室壁运动障碍,显示心功能和乳头肌形态改变。
6、其他:可有反应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五、治疗要点
1、一般处理:给予心电监护,持续或间歇给氧2~5L/min。安静休息、建立静脉通道,无禁忌者口服阿司匹林,长期服用。
2、解除疼痛: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或罂粟碱30~90mg肌内注射。
3、心肌再灌注:起病12h内应用溶栓疗法(尿激酶、链激酶静脉滴注或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肝素),其他如介入疗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4、心律失常处理:见心律失常章节。
5、控制休克:应用升压药物及血管扩张剂,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6、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使用哌替啶、呋塞米为主,辅以血管扩张剂以减轻心脏前负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有较好的疗效。急性心肌梗死24h以内禁止使用洋地黄制剂。医师高效必过班
笔试紧扣新大纲
技能网课+手把手实战教学
↓↓↓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