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湿、寒、热三邪综析之六
十五、湿邪与其他病邪混合时的治疗—祛邪
湿邪+热、寒、燥、痰、瘀、食滞等邪
1、清热法──使用性质寒凉药物,清除热邪,是一种热者寒之的治法。由于湿病中湿热病多于寒湿病,所以此法经常使用。本法与袪湿法组合成“清热袪湿法”,适用于外感和内伤的湿热病,凡辨证性质属热的湿病都可以采用此法治疗。
选择用药的根据:
1)根据湿热邪气所在的病位:
*上焦湿热证—湿热邪气困阻肌表和肺卫,根据“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选用性质轻清的药物,如银花、连翘、竹叶、枯芩、鱼腥草等,常用药方: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银翘散(银花、连翘、竹叶、桔梗、薄荷、甘草、荆芥、豆豉、芦根、牛蒡子)。
*中焦湿热证—宜选用苦寒、清热燥湿的药物,既能清热,又可燥湿,如黄连、黄芩、栀子、龙胆草、白花蛇舌草、胡黄连等。常用药方如连朴饮(川连、制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如果中焦湿热属阳明胃热盛,且热重于湿者,症状见高热、面赤、口渴欲饮、身重脘痞、苔黄微腻,可以用辛寒清气的药物,如石膏、寒水石。药方如白虎加苍朮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朮)。注意此法容易损伤脾阳,使用时应确认热重于湿,且无脾虚泄泻,用的药量也不宜大,一般石膏用量在30克之内。
*下焦湿热证—应分别病位在膀胱或肠腑。属膀胱湿热证宜用淡渗利湿的清热利尿中药,例如车前子、木通等,既可清热,又可利湿,一举两得;肠腑湿热证宜选用黄柏、秦皮、龙胆草、白头翁、等中药。
2)比较热邪的轻重;
湿热病中,热邪的轻重差别甚大,热轻者只在药方中使用既能清热,又能袪湿的药物即可,如在藿朴夏苓汤(藿香、半夏、白蔻仁、赤苓、杏仁、苡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中使用苡仁、泽泻;热重者清热为主,化湿为辅,如在白虎加苍朮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朮)中使用石膏、知母。
使用清热法时,应正确判断湿热病中湿热的轻重。否则,如过用清热法会损伤阳气,损伤脾胃,造成变证,加重病情。相反如清热不足则会化燥化热,损伤阴液,轻者用药无效,重者转变为温热病。掌握好温燥化湿和寒凉清热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能否做到湿热两清的关键。清热法忌用于寒湿证。
2、袪寒法──本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药物以温散寒轻,是寒者热之的一种治法。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及损伤阳气,在寒湿证中使用袪寒法,不但可以袪散寒邪,还可以温通气机和经络,对驱除湿邪也有一定的作用。
寒湿证的病位在肌表、经络和脏腑是不同的,因此选用的药物也应随之不同:
*寒湿困表:
病症:恶寒重发热轻,甚至恶寒不发热,头身肌肉关节拘急疼痛麻木,活动不利,无汗。
药物:选用辛温解表之品为主,如麻黄、桂枝、生姜、香薷、藿香。
药方:麻黄加朮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白朮),桂枝姜附汤(桂枝、干姜、白朮、熟附子)。
*寒湿困阻脾胃:
病症:脘腹胀闷泠痛,呕吐,大便溏泄。
药物:选用既能袪寒又能燥湿的苦温燥湿药为主,如藿香、紫苏、半夏、厚朴、陈皮、草豆蔻砂仁、木香、干姜等,严重者可用附子、高良姜等药。
药方: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草豆蔻、茯苓、炙甘草、木香、干姜),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大腹皮、白朮、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
*寒湿痹阻经络:
病症:肢体关节剧痛,痛处固定,遇寒痛剧,痛处不红不热,舌淡苔白。
药物:选用既能散寒通络,又能袪风胜湿的药物,如川乌、草乌等。
药方:乌头汤(川乌、麻黄、芍药、黄耆、甘草、蜂蜜)。
注意:袪寒法仅用于寒湿实证。虚寒证应加上温补阳气的药物才可以使用。遇上湿热证则忌用
3、宣散燥邪法──燥病分内燥、外燥,内燥主要是阴血不足,外燥主要是燥邪侵袭肺卫。如遭湿邪内阻,又外感燥邪的病证,可采用宣散燥邪法。
病症:发热、稍恶风寒、口干唇燥、口干不多饮、咳嗽阵作、痰白粘或黄粘、头重昏蒙、身体困重、胸闷、脘腹痞闷、舌苔腻而表面干燥。湿为水液过多,燥为津液不足,两者性质相反,但是两邪均可阻塞经络,湿邪阻络可使津液难行,燥邪外束可使津液不能外达。肺主皮毛,主宣发,外燥袭肺,津液内困。宣通肺气,化湿济燥,使津液输布正常,外燥自然可解。
药物:杏仁、桔梗、前胡、桑叶等。
药方: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千金苇茎汤
注意:宣散燥邪法的使用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秋季。而患者有素体湿蕴的病史和症状。使用时以宣肺理气为主,慎用滋阴药物。
4、消导食滞法──湿证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脾胃的运化功能受阻,食物积滞于脾胃。其病因:一是暴饮暴食,饮食不节,食滞胃脘,壅塞中焦,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二是素体湿困中焦,脾失健运,加上饮食节,过食油腻或饮食过量,造成湿困脾胃兼夹食滞之证。
病症: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呕吐酸腐食物,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头身困重,舌苔腻厚脉滑。
药物:神曲、山楂、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等。
药方: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注意:消导食滞法是攻消之法,不宜用作开胃药长期使用,以免损伤脾胃正气。
5、化痰法──痰属湿,为津液所化。湿邪郁久容易凝结为痰,痰为有形之阴邪,较湿邪更容易顽固地阻塞于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痰邪不去则经络不通,湿邪也难化。痰与湿虽为同类,同是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但性质不同,单纯的化湿法不足以袪痰,因此,如果湿病夹痰就一定要使用化痰法。化痰法与化湿法经常结合使用,称之为化湿袪痰法。
药物:半夏、南星、白芥子、莱菔子、皂荚、贝母、桔梗、瓜萋、海藻、昆布等。
半夏:既可燥湿化痰,又能和胃止呕,毒性比南星小,是化湿袪痰最常用药物。
白芥子:化痰又利气,善祛皮里膜外之痰,常用于痰阻经络所致的痰核、关节痛及痰蒙心窍。
莱菔子:既能化痰,又消食下气,用于湿病夹痰又夹食滞者,对湿困胃肠、便秘有好处。
皂荚:辛温走窜,善于开窍,多用于痰湿困阻肠胃,气机不通的大便秘结。
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兼有舒郁功效,多用于湿热证咳嗽痰粘兼有气郁胸闷者。
桔梗:开窍肺气,化痰排脓,用于在湿热证中,一是开宣肺气,宣通水之上源,有利于利湿;二是湿热证的痰粘者使用,可起清热化痰功效。
瓜萋:清热化痰、宽胸利气,最常用于痰湿互结引起的胸痹证,用药量一般较大。
昆布:善于消痰软坚,常用于痰核、症瘕、积聚。海藻同样。
药方: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等。
注意:化痰法的使用应中病即止,盲目长期使用易伤正气。
6、活血化瘀法──湿邪长期存在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不去,经络受阻,气血和津液运行不通畅,则湿病缠绵难愈。如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衰、顽固性高血压、血栓性静脉炎、心包炎、高脂血症、泌尿系结石、输卵管积水、妊娠中毒症等,均与痰、湿、瘀互结有关。在湿病夹瘀的情况下,只有祛湿与化瘀同时进行方可根治,称为利湿化瘀法。
湿病夹瘀血可见于寒湿病证、湿热病证、内伤湿病和外感湿病证的后期。
病症:舌质出现瘀斑、瘀点和晦暗色,疼痛固定,针刺样疼痛,面色黧黑,口唇爪甲青紫,皮肤甲错,皮下紫暗斑点,或有蜘蛛痣、肝掌等。
药物:丹参、益母草、泽兰、川牛膝、红花、桃仁、穿山甲、王不留行、皂角刺、莪朮、三梭、斑蝥、水蛭、郁金、五灵脂、延胡等。
丹参:调经、通脉止痛、逐瘀生新,而且作用比较平和,是各种湿病夹瘀证的常用药。
益母草:和泽兰既可以化瘀,又能利湿消肿,对水肿夹瘀者效果较好。
莪朮:和三梭行气破瘀、散结消症,力量颇大,可用于症瘕积聚、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
斑蝥:和水蛭逐瘀消症,但有一定毒性,只用于症瘕、鼓胀病。
郁金:行气解郁,利胆退黄,活血化瘀,常用于肝胆的湿病和黄疸病。
药方: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朮)、血府逐瘀汤(生地、桃仁、红花、甘草、桔梗、赤芍、柴胡、川芎、白芷、川牛膝)、中满分消丸(白朮、人参、甘草、猪苓、姜黄、白茯苓、干姜、砂仁、泽泻、陈皮、知母、黄芩、黄连、半夏、枳实、厚朴)等。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血瘀发热的重要药方,治疗妇女更年期潮热疗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