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其特征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和脐炎等,是禽类胚胎和雏禽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流行特点
多种类型的禽和各种日龄的禽均可感染大肠杆菌,以鸡、火鸡、鸭最为常见。1月龄前后的雏鸡发病较多,但1日龄即能感染,其中肉鸡较蛋鸡更为敏感。在鸡蛋内和表面均含有此菌,正常情况下有0.5%~6%的带菌率,易造成鸡胚在孵化中早期死亡,以及后期死胚、弱雏。育成鸡和成鸡较雏鸡的抵抗力强。
最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呼吸道,但也可通过消化道、蛋壳穿透、交配感染等传染。
发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带菌禽的粪便,以及被粪便污染的舍、栏、笼、垫草、饲料、饮水、管理人员的鞋靴及服装等均能传播本病。鼠是本菌的携带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和气温多变季节多发,同时也与饲养管理、营养、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病常与慢性呼吸道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曲霉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念珠菌病、球虫病、腹水症等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
1.胚胎时死亡,见不到症状。出壳后可见卵黄吸收不良,生长缓慢,多发脐带炎。病程稍长的,常出现心包炎。
2.败血症型患鸡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渴欲增加,羽毛松乱,出现水样便腹泻。
3.患眼炎的鸡,眼睑肿胀,结膜上有大量干酪化物。
4.患气囊炎时,表现呼吸困难。
5.患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6.患大肠杆菌脑膜炎时,病鸡昏睡或头向后仰,呈现“观星”状。
7.患滑膜炎和关节炎时,多见颈、跖及翅等处关节肿大,跛行。
预防
1.选好场址和病禽隔离饲养场址应建立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远离居民区和其他禽场、屠宰或畜产加工厂的地方。
2.搞好禽舍环境卫生禽舍空气通畅,降低鸡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和尘埃,并定期消毒。
3.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淘汰处理病鸡;采精、输精严格消毒,每只鸡使用一个消毒的输精管;保持营养平衡,保证饲料、垫料、饮水无污染;做好灭鼠工作。
4.搞好其他常见病毒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氏病等的免疫,控制好支原体、传染性鼻炎等细菌病。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使鸡群保持较好的免疫水平。
5.加强孵化厅、孵化用具的消毒卫生管理种蛋孵化前进行熏蒸或消毒,淘汰破损明显或有粪迹污染的种蛋。
6.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管理方式,在进出间隙,对笼舍、用具和人员服装进行彻底消毒、清洗,适当空舍后再用,防止连续使用引起大肠杆菌大量生长繁殖。
治疗
1.可使用抗菌药。如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卡那霉素、新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但某些抗菌类药物对不同区域来源的菌株常表现出一定的敏感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对抗菌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那些长时间广泛使用的药物。因此,选择药物时必须先进行药敏试验,盲目使用药品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会使养殖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在实际用药时,要采取“轮换”或“交替”用药方案,同时药物剂量要充足。
2.使用中成药。如黄连合剂、禽菌灵、复方穿心莲等。这些药物对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很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在用药时交替使用,一般情况下,单纯因大肠杆菌感染而发病者较少,大部分都是继发或混合感染,治疗中要辩证施治,才能确保疗效。
中药: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克,鲜马齿苋克,水煎连饮3天,或拌料喂,以上为~0羽剂量。
3.综合措施。根据用药史及发病程度,使用安普霉素可溶性粉+板青颗粒,第一天各用2袋只鸡计算,在饲料中3倍量投服VC保健粉。同时饮用多维3~5天。
推荐方案:
①氟苯尼考+板青颗粒
②氟苯尼考+清瘟败毒散
③安普霉素+清瘟败毒散
如果有肠炎,加四黄止痢颗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