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又称滑液支原体感染、病原为滑液囊支原体,是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该病病程长,病鸡表现为精神差,羽毛粗乱,消瘦,喜卧,死亡率低,关节肿大,滑液囊和腱鞘发炎症状明显,严重影响鸡的生产能力。
一、简介
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MS)又称滑液支原体感染、滑液囊霉形体感染、滑膜囊霉形体感染、传染性滑液囊炎、传染性滑膜炎.是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关节肿大,滑液囊和腱鞘发炎症状明显。该病病程长,笼养鸡不易被发现,经常给养鸡生产造成难于弥补的损失,该病分布于全世界,近几年该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有的地区或季节还相当严重。
二、病原学该病病原为滑液囊支原体,呈多形态的球形体(直径约0.~0.4unr)比鸡毒支原体(MG)稍小.革兰氏染色阴性。只有一个血清型,不同菌株的致病力有差异.引起的症状也因病原的趋向性而不同。病原具有一般支原体特征。用0倍解剖镜观察,可见圆形、隆起的、略似花格状、有或无中心的菌落,直径为1~mm。
三、流行病学该病原体自然情况下仅感染鸡和火鸡,经蛋感染的雏鸡可见1周龄内发病.4~16周龄的鸡和10~4周龄的火鸡多见。初期为急性经过.急性期过后的慢性感染或隐形感染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成年鸡偶见。气管是主要的靶组织。一旦鸡群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则很快发病。滑液囊支原体对冷、热、干燥和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在湿冷的环境中可能存活几天.但在干燥和热的环境里只能存活几个小时。鸡和火鸡的发病率达90%~%,但死亡率通常在1%以下,最高不超过10%。该病对产蛋的影响小,即便是在产蛋鸡场中有大比例的鸡群感染发病,也不会见到明显的产蛋减少。对商品肉鸡来说,增加人力和用药成本,降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较高的淘汰率和屠体质量下降;对育成鸡来说,还表现为鸡群个体和生殖器官发育不整齐,没有产蛋高峰或产蛋高峰延迟;对种鸡来说,造成较多的死胚、弱雏,较低的孵化率。四、临床症状
自然接触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0~0d,经蛋垂直感染的雏鸡可在1周龄内发病。不同毒株的致病力有较大差异,故临床上,有些病例表现为严重的关节病症,而另外一些病例则表现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
关节型病例:感染初期,病鸡精神尚好,饮食正常;病程稍长,则精神不振,独处,喜卧,常呆在料槽和水槽边,食欲下降,生长停滞,消瘦,脱水,鸡冠苍白,严重时鸡冠萎缩,呈紫红色。典型症状是跗关节和跖关节肿胀、跛行,甚至变形;慢性病例可见胸部龙骨出现硬结,进而软化为胸囊肿。成年鸡症状轻微,仅关节肿胀,体重减轻。
呼吸型病例:表现为打喷嚏,咳嗽,流鼻涕,常在接种活疫苗或遭受其他应激如断喙、大风降温后出现呼吸道症状。排绿色粪便。
五、病理变化
1、关节型病例
常出现腱鞘炎、滑膜炎和骨关节炎,病初水肿,有渗出物,呈黄色或灰色,清亮,有黏性,随病程发展,渐次混浊,最终呈干酪状。严重病例甚至在头顶和颈上方出现干酪物。受影响的关节呈橘黄色,有时关节软骨出现糜烂组织病理学检查,软组织水肿腱鞘和滑液囊腔有异嗜性细胞浸润随后因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变厚,有时异嗜性细胞炎性变化扩展到下层骨,形成纤维素样变性。内脏器官一般不见特征性病变。
、呼吸型病例
气管内有黏液,由于单核细胞浸润和网状细胞增多,而出现肝脾肿大,肝呈斑驳状玫瑰绿色,肾脏也可能肿胀,变白。淋巴细胞变性,可能导致胸腺和法氏囊萎缩,有时出现心包炎、心外膜炎和心内膜炎。
六、疾病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由于该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不是特征性的,故确诊需将初步诊断结果与血清学检测结果相结合。
用于病原分离的组织包括气管、气囊、肝脏、脾脏滑液囊和病变关节渗出液等。渗出液必须取自于发病初期的病变关节,否则可能检测不到病原体。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平板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与血凝抑制试验等。
七、疾病防治控制该病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和疫苗免疫两种方法。
药物控制已经应用许多年,之所以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毒株致病力的差异和抗药性有关,故间歇用药和轮换用药很有必要。但必须认识到,没有一种抗生素,无论使用多大的剂量,多么长的治疗时间,都不能将存在于鸡群中的病原体根除掉,而只是基本不发病。
1、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氟本尼考等,拌料、饮水均可。
神州经典方案:(1)神州乎支泰+神州百康灵联合使用,乎支泰00斤水/袋,百康灵00斤水/瓶,连用5—7天,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神州杆康+神州倍力康(或神州霍大康)联合使用,杆康斤水/瓶,倍力康(或霍大康)斤水/瓶(袋),连用5—7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预防
(1)疫苗免疫方面,国内外已有滑液囊支原体灭活苗和滑液囊支原体H株活疫苗用于生产,价格较高。滑液囊支原体H株疫苗本身没有致病性,通过点眼方式免疫,可以永久性的定植于鸡体内,并能减少由野毒引起的垂直传播,对种鸡来说很有必要。
()加强管理,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生机率。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增加批间隔,加强消毒和检疫,淘汰病鸡,也能降低该病发生机率,减少经济损失。
攻克疾病难题,让健康养殖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