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生及持续的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有无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的表现。
3.评估有无心肌梗死并发症: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4.了解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心肌坏死标记物、血常规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若无低血压等并发症,24小时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行肢体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
2.饮食:急性期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或软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逐渐增加进食量,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不宜过饱,伴心功能不全者适当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
3.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大便用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猝死,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剂。
4.氧疗:对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降低者,给予吸氧,重者可面罩给氧或使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
(二)疼痛护理
1.观察疼痛发作时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的时间及心电图、心肌酶的动态演变。
2.镇静止痛:及早采取有效的止疼措施,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哌替啶、吗啡等,应用吗啡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烦躁不安者可使用地西泮使患者镇静。
(三)病情观察与护理
1.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心电监测:监测心律、心率,及时识别并处理异常情况。心律失常以24小时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频发、多源、成对出现、短阵室速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
3.防止发生左心衰,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表现;注意控制液体入量及速度。
4.休克的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如患者血压下降、表情淡漠、心率增快,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按休克处理。
5.对于有适应症进行溶栓疗法和急诊PCI的患者,应配合医生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溶栓治疗用药时应守护在患者身边,严格调节滴速,严密观察心电图情况,备除颤仪于患者床旁,用药后注意观察溶栓效果及出血情况,及时配合医生处理。:溶栓疗效观察:可根据下列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①胸痛2h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ST段于2h内回降50%;③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以内)。
(四)用药观察与护理
1.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口服阿司匹林、氯匹格雷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定期监测各项凝血指标。
2.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时,要注意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及有无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干咳等不良反应。
3.应用他汀类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及肝功能的损害。
4.尿激酶等溶栓药主要的副作用是引起组织或器官出血,使用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出血病史、近期有无出血倾向或潜在的出血危险。
(五)心理护理
在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的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安慰工作。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减轻患者精神紧张。
(六)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重者可严重损害左心功能致使发生急性肺水肿,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表现,一旦发生急性左心衰立即采取急救护理措施(详见急性左心衰护理)。
2.心脏破裂:少见,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评估并处理。
3.栓塞:见于起病后1~2周,如为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则引起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由下肢静脉血栓脱落所致,则产生肺动脉栓塞。观察患者意识、肢体活动等情况,注意有无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和栓塞表现。
4.心室壁瘤:主要见于左心室,较大的室壁瘤,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室局部有反常运动,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室壁瘤的发生。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观察患者的相关症状,及时采取护理措施(详见各症状护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