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致病猪发生咳嗽、呼吸困难、破行等症状为主的一类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病猪表现为多发性浆液性浆膜炎,即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心包炎、腹膜炎、胸膜炎和伴发肺炎为特征。
发病机理:
定居于猪上呼吸道中的副猪嗜血杆菌,在猪免疫力下降及各种应激因素刺激下,破坏呼吸道的防卫机制。上呼吸道粘膜表面纤毛活动的显著降低,损伤纤毛上皮,引起化脓性鼻炎,病灶处纤毛丢失以及鼻粘膜和支气管粘膜的细胞急性膨胀。粘膜损伤,可能会增加细菌和病毒入侵的机会。在猪感染的早期阶段,菌血症十分明显。肝肾和脑膜上的瘀斑和瘀点构成败血症损伤。血浆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毒素,许多器官出现纤维蛋白血柱,随后,在多种表面出现纤维蛋白化脓性多发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
导致副猪发生与流行通常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环境管理因素猪舍坏境卫生较差、通风不良、空气浑浊、氨气浓重、阳光不足、阴冷潮湿、猪群拥挤、密度过大等。
2、饲料管理因素饲料质量差、矿物质微量元素配比不当。维生素营养成分不全、水质较差、饲料变质霉菌毒素危害等。
3、生产管理因素长途运输、创伤、转群、惊吓、不当的阉割、疫苗注射等。
4、气候因素天气多变、连续阴雨、湿度过大等。
5、猪群机体自身因素如猪发生猪支原体肺炎、伪狂犬、猪链球菌、蓝耳病等呼吸道疾病,使猪机体自身免疫力下降,促使本病的发生几率增加。
症状表现:
1、急性性该病往往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2℃左右,发病初期病猪皮肤潮红,严重者呈酱红色,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厌食、身体颤抖,腹式呼吸,关节肿胀,跛行。常于发病后2~3d死亡。
2、慢性型患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中度发热、大便干结、咳嗽、呼吸困难多呈腹式呼吸,并有轻微的吹哨音,部分病猪出现多处关节肿痛,尤其跗关节和肘关节,常以足尖站立并短步。皮肤发红或苍白,耳尖发紫眼睑皮下水肿。当病程迁延,或发生胸膜炎和腹膜炎而难以迅速康复时,病猪明显消瘦,呼吸困难,低头喘息,全身皮肤发绀,直至衰竭死亡。
剖检症状:
患猪的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浆膜炎,即见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关节炎。
1、心包炎心包积液,胸膜与心包膜的纤维素蛋白渗出物,使心外膜与心肌粘连,当渗出的纤维素在心外膜凝聚时,则心外膜形成一层灰白色的绒毛,呈典型的“绒毛心”。
2、胸膜炎胸腔有大量淡黄色液体和游离的纤维素渗出物凝块,表面覆盖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并有胸壁粘连。
3、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特别跗、腕关节。肿大的关节腔内有浆液性蛋白渗出物。
4、腹膜炎胸腔、腹腔积水,胸腔有大量积水,腹腔积满淡红色的浑浊腹水。
5、脑膜炎蛛网膜腔内蓄积有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而致脑髓液浑浊。脑软膜充血、淤血和轻度出血。
6、全身淋巴结肿胀腹股沟淋巴结呈大理石状,颌下淋巴结出血严重,肠系膜淋巴变化不明显,肺门淋巴结呈暗红色。
综合防治措施:
在猪场的生产实践中,预防该病的发生是上策。要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原则。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消毒,保持圈舍良好卫生坚持常规消毒与临时消毒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把握消毒频率和消毒质量。做到猪舍每天清洗一次,每周消毒一次。为保证消毒效果,季胺盐类、氯类、碘可交替使用。疫病流行期间,每天坚持消毒一次。
2、加强饲养管理,尽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猪舍保持清洁卫生,宽敞舒适、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温度湿度适宜;饲养方式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模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尽量减少猪群转栏混群的次数;饲料要保证质量,维生素成分齐全、微量元素配比适当,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猪瘟、蓝耳病等免疫抑制病做好防控,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做好猪气喘病、猪链球菌、猪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
3、加强免疫接种,推荐免疫程序:后备母产前8~9周首免,3周后二免,以后每胎产前4~5周免疫一次。仔猪在3~4周龄首免。3周后二免。特别提醒若没发生过该病的养殖场,无需免疫注射,以免埋下传染隐患。
4、采用药物保健为防止由应激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疫苗免疫、转运、转圈、饲料转换、气候突变时,选用阿莫西林饮水或拌料,预防效果较好。
5、药物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可以用抗生素治疗。治疗要求尽早尽快。可使用航菌克?注射,阿莫西林拌料整群投药治疗。
6、规范无害化处理,消毒灭源对无饲养价值,症状严重的病猪直接淘汰。病死猪、污染的垫料、排泄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猪舍、污染的用具清洗干净,严格消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