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韩羽球名将郑在成心脏病突发去

韩羽球名将郑在成心脏病突发去世带来的思考

心脏性猝死

北京时间3月9日消息,据包括韩联社在内的多家韩国媒体报道,韩国男子双打名将郑在成离开人世,终年只有35岁。得知这个噩耗,相信球迷震惊的同时也会感到扼腕叹息,尽管这位双打高手在伦敦奥运会后宣布退役,但他在球场上的英姿,以及在奥运、世锦赛、苏杯、汤杯、亚运会和亚锦赛这六大国际赛事上都登上领奖台的创举,永远都没有褪色。

  据韩国媒体披露,郑在成是于3月9日上午在家中去世,之前没有太大征兆,妻子发现问题后报警,但并没有挽救郑在成年轻的生命,而郑在成前一天晚上是在客厅独自入睡,妻子和孩子在卧室内睡觉。

  尽管郑在成死因还在调查中,但韩国警方表示,郑在成于3年前健康检查中被查出有心脏问题,而郑在成也表示如果平时压力过大,心里就会搞到憋闷。警方相关人士表示,现在还没有查明死因,除了对逝者家属进行调查,为了查明确切死因,将委托国立科学调查研究院进行尸检。

中国数字科技馆愿为大家带来正确的突发胸痛如何自救以及如何减少心脏性猝死的科普知识。

突发胸痛如何自救

患者突然胸痛,也可伴胸闷、心悸等不适。常常发作突然,严重者伴意识障碍,必须立即抢救。这其中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心包炎、贲门黏膜撕裂、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等多种疾病,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突发胸痛怎么自救呢?先批驳下网上的一些传言。

批驳1:传说中的“立即拍打法”,是要不得的,这样只会加快送命。因为上述能引起胸痛的急症都首先需要镇静,紧张、兴奋、活动等都会使病情加重、恶化甚至猝死。

批驳2:传说中的“立即嚼服毫克阿司匹林”也不正确。如果不是急性心梗,而是主动脉夹层,嚼服毫克阿司匹林有可能致命!对于贲门黏膜撕裂、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急性胸痛,嚼服毫克阿司匹林也只会使病情加重!

批驳3:传说中的“针刺放血疗法”更是胡扯,这种治疗只会加剧患者痛苦和紧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肌对供血需求增加,还会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甚至送命!

批驳4:传说中的剧烈咳嗽也不可取。虽然咳嗽可以加快冠脉内血流(在冠状动脉造影时推注造影剂后会让患者咳嗽以加快造影剂从冠状动脉排空),可以终止部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也可以使心脏传导阻滞暂时得以改善,但在急性胸痛时剧烈咳嗽并不可取。咳嗽一是可以激活交感神经使心肌对供血需求增加,二是可以升高血压,对心梗、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均不利,因此指望用剧烈咳嗽来抢救急性胸痛亦属天方夜谭。

批驳5:传说中的柠檬水等食疗对于突发胸痛患者更是无从帮助,属于愚昧的巫医巫术,不值一驳。

正确做法是:

1.如既往有冠心病(曾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或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等,可以让患者平卧(或坐位、背部有依靠),尽快拨打;

2.有条件者可测量血压、脉搏,如血压不低于90/60mmHg,典型的胸痛呈压榨性、伴胸闷,有时向左肩或左后背放射、伴大汗,不典型的可表现为腹痛、颈痛、牙痛等(以前曾有类似发作,多有活动或用力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10分钟无效可再含服1片,无硝酸甘油也可含服速效救心丸(有助于缓解胸痛与紧张);

3.家中有氧气可尽快给予吸氧;

4.如已有明确的冠心病史,心绞痛症状典型(或与之前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时症状相近),含服硝酸甘油无效,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近期无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可以嚼服阿司匹林毫克(最好是急救人员到来后心电图证实是ST段抬高心梗再吃);

5.如伴有血压明显增高,可选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或控释片、或卡托普利等降压药物使血压平稳;

6.如血压不低但脉搏超过每分钟90次,或脉搏不齐,可口服倍他乐克25毫克;

7.如胸闷、憋气、大汗、不能平卧,血压不低,可口服卡托普利改善心功能。

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是难题

近年来,因为心脏病突发而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院华伟教授曾做过中国最新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以我国13亿人口推算,每年心脏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例,位居全球各国之首。而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可占到八成左右。

其实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发生过心律失常,只是有的心律失常因为没有症状而没有感觉到。心律失常有很多类型,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也只有恶性心律失常会引起猝死。

“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没有人为或外伤的因素,不可预料地突然死亡。这样的疾病统称为心脏性猝死。目前,除了一些严重心脏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就是猝死以外,一些心脏性猝死的病人,生前都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有些人只被查出有糖尿病、高血压等问题。甚至有些病人,尸检都查不出究竟他们心脏哪个部分出现了问题。因此,由于发病机制上认识的困难,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成为21世纪国际医学界要研究和攻克的一个难题。”医院张澍教授告诉记者。

“医院来说,每天到这里看心血管病的人越来越多。张澍说,这与病人就诊意识提高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患带有心脏性猝死风险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从年开始,张澍教授和华伟教授牵头,与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合作,他们开始进行我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的调查。

调查显示,我国男性比女性的心脏性猝死比例略高一点,男性例,女性例。在美国,男性猝死率是女性的2到4倍。这是因为男性与女性的应激水平不同,所以心脏病患者一般男性居多。张澍解释说:“在冠心病发病年龄上,根据以前的统计,女性要比男性晚十几年。但是,目前这个时间差距也在逐年缩小,因为女性在社会上承担起了较以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虽然这次调查的死亡病例主要还是老年人,但从专家门诊的情况显示,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年龄有年年下降的趋势,中青年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也有所提高。

冠心病最常导致猝死

张澍介绍说,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导致猝死,占心脏性猝死的70%~80%,它的直接原因是心律失常,心跳时快时慢,导致心脏骤停。以往的研究显示,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6倍,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因此,戒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方面。

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疗法、外科搭桥疗法和内科介入疗法三种传统方法,以及尚处于研究初期的基因治疗等新型疗法。上世纪80年代,在以支架手术为主的冠心病介入技术进入中国之初,它曾被医生誉为心血管病治疗史上的一场革命,被患者称为能够“起死回生”的技术。

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徐浩表示,简单说,心脏支架手术治疗就是穿刺血管,将一根导管刺入血管中,把一截圆柱形的中空金属网管放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撑开被阻塞的血管,使血液重新流通。手术过程并不复杂,病人在局部麻醉下接受手术,一般几天后就能出院。

但是心脏支架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医疗人员很快发现,支架的再狭窄几率在临床中较高,医学上称为内膜增殖。也就是说,支架使血管通了,使原来缺血的心肌获得血液供应,但支架内还会继续长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再度狭窄。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生在处理冠心病时的态度通常是,能够药物治疗的绝对不安装支架,应该安装一个绝对不会安装两个,医院内不同的专家,医院的专家认识基本相同。

国外如何减少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通常从发病到死亡发生在一小时之内,往往发病以后很难进行抢救。”华伟说,在国外,发生心医院抢救的成功率不到5%,所以很多消防队员、警察等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的训练,但依然收效甚微。因此,国际上都在进行各种研究,希望对这种疾病有更多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它的预防。

张澍介绍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要求公共场合必须安装AED(体外除颤器),它是在心脏骤停发生时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对病人心脏进行电击,恢复心脏跳动规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电台专门就AED发表演说,表示AED可以挽救千万人生命,使得心脏骤停的人劫后余生,当病人在1分钟内接受电击除颤,存活机会达到90%;此外,他们还要求,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必须包含ICD(体内除颤器)。这是一个像火柴盒样的装置,通常被埋入心脏一边胸部皮下,一根长约60厘米的细金属导线被接到心脏上。一旦患者发生室速室颤,这台机器会自动识别,然后自动放电除颤,以最快的速度拯救患者的生命,成功率在95%以上;医院检查出来是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就必须安装ICD。国外心脏性猝死人数在近几年有很大的减少,主要是这三个政策实施的结果。

张澍说:“在美国,所有公共场所都安装了AED,但是国内只在机场有。实际上AED应该像灭火器一样,普及到所有公共场所。目前在我国,高危人群被确诊后也通常会被建议植入ICD进行干预,但由于医保不对这样的手术进行报销,接近10万元的高昂价格使很多患者望而却步。”美国每年被植入病人体内的埋藏式除颤器有20多万台,我们国家一年植入量不到台。由于国内植入除颤器的手术太少,导致掌握相应技术的医生也很少。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张静惟告诉记者,人们应该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guig.com/scxxby/10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