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71岁。
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ST-T改变。
相关知识点:
一、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在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
二、ST段的测量
一般多主张用P-R段作为参考基线测量ST段偏移振幅。
1,对于水平型ST的下移测量:ST段抬高振幅应从基线上缘测量至ST段曲线上缘,ST段压低振幅应从基线下缘测量至ST段下缘。
2,对于倾斜型ST段下移:一般多采用J点后60ms处作为ST段偏移振幅的测量点。
3,ST段压低:应描述ST段压低的形态及幅度。例:水平型、下垂型、近似水平型、上斜型等。(1)在心室率增快时,ST段呈上斜型压低,压低幅度以J点后60ms-80ms。计,超过正常标准则应描述诊断。(2)ST段压低的各种类型以R波垂直线与ST段延长段的夹角计:90度为下斜型,90度为上斜型,等于90度为水平型。(3)ST段的压低不作定性解释。三、临床意义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仅仅表现为ST段改变或者T波改变,也可同时出现ST-T改变。临床上可发现约一半的冠心病病人未发作心绞痛时,心电图可以正常,而仅于心绞痛发作时记录到ST-T动态改变。约10%的冠心病病人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电图可以正常或仅有轻度ST-T变化。
典型的心肌缺血发作时,面向缺血部位的导联常显示缺血型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lmV)和(或)T波倒置。
有些冠心病病人心电图可呈持续性ST改变(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和(或)T波低平、负正双向和倒置,而于心绞痛发作时出现ST-T改变加重或伪性改善。
冠心病病人心电图上出现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称之为冠状T波),反映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有透壁性心肌缺血,这种T波改变亦见于心肌梗死病人。
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为主要因素)多引起暂时性ST段抬高并常伴有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这是急性严重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呈持续的抬高,提示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四、鉴别诊断:
需要强调,心电图上ST-T改变可以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在作出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之前,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
除冠心病外,其他疾病如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尤其颅内出血)等均可出现此类ST-T改变。低钾、高钾等电解质紊乱,药物(洋地黄、奎尼丁等)影响以及自主神经调节障碍也可引起非特异性ST-T改变。此外,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可引起继发性ST-T改变。
作者陈腾飞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