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的表现有幼雏的死亡、气囊炎、心包炎等,易与霉形体病混合感染,常继发其他多种传染病,使治疗变得困难重重,已成为危害养殖的重要传染病,为了更有效的控制大肠杆菌病在养殖厂中的传播,本实验室会对送检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致病菌进行血清型及动物致病性研究,为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以某感染大肠杆菌的病料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案例背景
某养殖场送检疑似大肠杆菌感染病死鸡。临床症状为精神萎靡、羽毛松乱、有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呆立不愿走动,解剖发现有心包炎、肝肿大、腹腔有积水等,见图1。
图1心包炎,肝肿大,腹腔积水
细菌分离与纯化
无菌采集病死鸡的心血、肝脏等部位,用接种环无菌接种普通营养琼脂(NA)和胆硫乳(DHL)平板,置于37℃下恒温培养箱培养18-24h,观察形态,挑取可疑单菌落进一步接种NA平板和DHL平板,置于37℃下恒温培养箱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进行初步鉴定。
图2DHL平板上长出光滑、湿润的粉红色圆形菌落
革兰氏染色
取纯培养的单个菌落涂于干净的载玻片上,然后用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
图3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生化鉴定
将初步鉴定后的细菌分别挑取单菌落至液体培养基中,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8-16h,调菌液浓度至0.5麦氏,进行生化实验鉴定。
图4生化鉴定结果
根据菌落形态、染色镜检及生化反应结果,基本确定分离菌为大肠杆菌,接下来进行血清型鉴定。
血清型鉴定
将分离出的典型菌进行编号,常规培养并进行血清学鉴定。采用平板凝集的方法,用大肠杆菌诊断血清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产毒性大肠杆菌,血清型为O78:K80(B)。
药物敏感性试验
采用K-B法进行测定,将被检菌稀释成0.5麦氏比浊度后,均匀涂于MHA培养基表面,5分钟后,贴上药敏纸片,置于37℃培养12-18h,并观察结果。结果:对氧氟沙星、卡那霉素、新霉素敏感,见图5。
图5药敏实验结果图
注:1-15分别为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多西环素、氨苄西林、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甲氧氨苄嘧啶、头孢噻呋、大观霉素、红霉素、新霉素
动物回归试验
大肠杆菌在口服模式下没有出现感染和死亡,在肌肉注射的攻毒模式下,复制到大肠杆菌病的症状,解剖可见心包积液等,在设计剂量范围内肉鸡均呈现梯度型死亡。
预防与治疗
1.大肠杆菌病一般由于养殖场饲养管理不善、鸡舍及周边环境卫生不达及鸡群抵抗力下降而感染,因而一定要重视饲养环境。发病时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鸡舍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2.通过药敏试验可以了解到氧氟沙星、卡那霉素、新霉素对其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临床中如遇到该病发生,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滥用。
新希望六和动保中心
ANIMALHEALTH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