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
一、病因
1.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流行性肌炎、肋骨骨折、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等。
2.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急性心包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栓塞(梗死)、肺动脉高压等。
3.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血胸、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等。
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气肿、纵隔肿瘤等。
5.其他:过度通气综合征、痛风、食管炎、食管癌、食管裂孔疝、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死以及神经症等。
胸部感觉神经纤维有:1、肋间神经感觉纤维;2、支配主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3、支配气管与支气管的迷走神经纤维;4、膈神经的感觉纤维。
除患病气管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称放射痛或牵涉痛。原因:内脏病变与相应区域体表的传入神经进入脊髓同一节段并在后角发生联系,故来自内脏的感觉冲动可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如心绞痛时除出现心前区、胸骨后疼痛外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左颈、左侧面颊部。
二、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青壮年胸痛多考虑结核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40岁以上则须注意心绞痛、心肌梗死和支气管肺癌。
2.胸痛部位
胸壁疾病所致的胸痛常固定在病变部位,且局部有压痛,若为胸壁皮肤的炎症性病变,局部可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带状疱疹所致的胸痛,可见成簇的水泡沿一侧肋间神经分布伴剧痛,且疱疹不超过体表中线;
肋软骨炎引起的胸痛,常在第1~2肋软骨处见单个或多个隆起,局部有压痛、但无红肿表现;
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下,可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甚至达无名指与小指,也可放射与左颈或面颊部,误认为牙痛;
夹层动脉瘤引起的疼痛多位于胸背部,向下放射至下腹、腰部与两侧腹股沟和下肢;
胸膜炎引起的疼痛躲在胸侧部;
食管及纵隔病变引起的胸痛多在胸骨后;
肝胆疾病及膈下脓肿引起的胸痛多在右下胸,侵犯膈肌中心部时疼痛放射至右肩部;
肺尖部肺癌(肺上沟癌、Pancoast癌)引起的疼痛多以肩部、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
3.胸痛性质
带状疱疹呈刀割样或灼热样剧痛
食管炎多呈烧灼痛
肋间神经痛为阵发性灼痛或刺痛
心绞痛呈绞榨样痛并有重压窒息感,心肌梗死则疼痛更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
气胸在发病初期有撕裂样疼痛
胸膜炎常呈隐痛、钝痛和刺痛
夹层动脉瘤常呈突然发生胸背部撕裂样剧痛或锥痛
肺梗死亦可突然发生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与发绀
4.疼痛持续时间
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缺血所致的疼痛为阵发性,炎症、肿瘤、栓塞或梗死所致疼痛呈持续性。
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持续1~5分钟),而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很长(数小时或更长)且不易缓解。
5.影响疼痛因素主要为疼痛发生的诱因、加重与缓解的因素
心绞痛发作可在劳力或精神紧张时诱发,休息后或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后于1~2分钟内缓解,面对心肌梗死所致的疼痛则服药无效。
食管疾病多在进食时发作或加剧,服用抗酸剂和促动力药物可减轻或消失。
胸膜炎及心包炎的胸痛可因咳嗽或用力呼吸而加剧。
三、伴随症状
1.胸痛伴有咳嗽、咳痰和(或)发热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疾病。
2.胸痛伴呼吸困难常提示病变累及范围较大,如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渗出性胸膜炎和肺栓塞等。
3.胸痛伴咯血主要见于肺栓塞、支气管肺癌
4.胸痛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多见于心肌梗死、夹层动脉瘤、主动脉瘤破裂和大块肺栓塞。
5.胸痛伴吞咽困难多提示食管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等。
腹痛
腹痛多由腹部脏器疾病引起,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
按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一、病因
1.急性腹痛
(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
(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肠梗阻、肠套叠、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泌尿系统结石等。
(3)脏器扭转或破裂:肠扭转、绞窄性肠梗阻、胃肠穿孔、肠系膜或大网膜扭转、卵巢囊肿瘤蒂扭转、肝破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
(4)腹膜炎症:多由胃肠穿孔引起,少部分为自发性腹膜炎。
(5)腹腔内血管阻塞:缺血性肠病、腹主动脉瘤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等。
(6)腹壁疾病:腹壁挫伤、脓肿及腹壁皮肤带状疱疹。
(7)肠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大叶性肺炎、肺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胸膜炎、食管裂孔疝、胸椎结核。
(8)全身性疾病所致的疼痛: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血卟啉病等。
2.慢性腹痛
(1)腹腔脏器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慢性胆囊炎及胆道感染、慢性胰腺炎、结核性腹膜炎、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
(2)消化道运动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及胆道运动功能障碍等。
(3)胃、十二指肠溃疡
(4)腹腔脏器扭转或梗阻:慢性胃扭转、肠扭转、十二指肠壅滞症、慢性肠梗阻。
(5)脏器包膜的牵张:实质性器官因病变肿胀,导致包膜张力增加而发生的腹痛,如肝淤血、肝炎、肝脓肿、肝癌等。
(6)中毒与代谢障碍:铅中毒、尿毒症等。
(7)肿瘤压迫及浸润:以恶性肿瘤居多,与肿瘤不断生长、压迫和侵犯感觉神经有关。
二、发生机制
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和牵涉痛
三、临床表现
1.腹痛部位
胃、十二指肠和胰腺疾病,疼痛多在中上腹部
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疼痛多在右上腹部
急性阑尾炎疼痛在右下腹麦氏点
小肠疾病疼痛多在脐部或脐周
结肠疾病疼痛多在下腹或左下腹部
膀胱炎、盆腔炎及异位妊娠破裂,疼痛亦在下腹部
弥漫性或部位不定的疼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机械系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血卟啉病、铅中毒、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2.诱发因素
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油腻食物史,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常有酗酒和(或)暴饮暴食者,部分机械性肠梗阻多与腹部手术有关,腹部受暴力作用引起的剧痛并有休克者,可能是肝、脾破裂所致
3.腹痛性质和程度
突发中上腹刀割剧烈样疼痛,多为胃、十二指肠穿孔;持续隐痛,慢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或刀割样疼痛呈阵法性加剧多为急性胰腺炎;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伴腹壁肌紧张或板样强直,提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是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
4.发作时间
餐后疼痛可能由于胆胰疾病、胃部肿瘤或消化不良所致
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子宫内膜异位者腹痛与月经来潮有关
卵泡破裂者腹痛发生在月经间期
5.与体位的关系
胃粘膜脱垂者左侧卧位疼痛可减轻
十二指肠壅滞症患者膝胸位或俯卧位可使腹痛及呕吐等症状缓解
胰腺癌患者仰卧位时疼痛明显,前倾位或俯卧位时减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烧灼痛在躯体前屈时明显,直立位时减轻
伴随症状
1.腹痛伴发热、寒战提示有炎症存在,见于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肝脓肿、腹腔脓肿,也可见于腹腔外感染性疾病。
2.腹痛伴黄疸可能与肝胆疾病有关。急性溶血性贫血也可出现腹痛与黄疸。
3.腹痛伴休克同时伴有贫血者可能是腹腔脏器破裂(如肝、脾或异位妊娠破裂);无贫血者见于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
腹腔外疾病如心肌梗死、大叶性肺炎也可有腹痛与休克,应特别警惕。
4.腹痛伴呕吐、反酸提示食管、胃肠病变,呕吐量大提示胃肠道梗阻;伴反酸、嗳气则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炎。
5.腹痛伴腹泻提示消化吸收障碍或肠道炎症、溃疡或肿瘤
6.腹痛伴血尿可能为泌尿系结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