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心电图分析:
图2是图1的截图。
分析的关键是找P波,判断心房除极的情况,房室间的传导关系。
R1-7、10-12是窦性心搏,心房、心室的激动源是窦房结。
P8.9提前出现,在II、V1最明显(蓝色标记),其它导联辨识困难。联律间期<0.6s,所以是成对的房性早搏。
II导联:P波时限接近0.12s,下降支有切迹,但是无双峰。
V1的P波成正负双向,负向波时限为0.04s,振幅为0.05mv。
V2-6的P波呈双峰型,时限达0.08s,第二峰<第一峰,峰间距0.04s。
这种P波异常主要考虑3点:左房大,房内传导阻滞,还有左房负荷重。
单独看心电图诊断这3个都不错,但一般不能同时下这3诊断,常选一个。选择方法就是,用彩超排除左房大。彩超估计看不出房内阻滞问题。
因为左心房电活动的起始和结束都晚于右心房,故左房异常通常有总的心房电活动时限的延长。左房电活动时限延长,易使P波产生双峰或切迹。
P波终末电势、P波时限的延长及P波双峰是诊断左心房异常最常用的指标,其临床诊断价值基本相同。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2,房性早搏,
3,左心房异常。
相关知识点:
一、房性早搏
起源于左、右心房、房间隔、腔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早搏,称为房性早搏(APB)。在各种早搏中,以房性早搏的发生率最高。
起源于T波顶峰上的房性早搏诱发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
心电图特征:
①期前出现的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0.12秒;
③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二、心房激动方式
整个心房激动时间包括三部分:单独的右心房激动时间,右心房和左心房共同激动时间,单独的左心房激动时间。
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交界的部位,即位于右心房。按照这个解剖基础,窦房结产生并传到至心房的窦性冲动,势必先激动右心房上部。
一方面窦性冲动在右心房内从上至下传导,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激动右心房。
另一方面窦性冲动通过Bachmann束,即房间传导束传导至左心房,左心房开始激动。
生理条件下,左心房激动晚于右心房,左心房激动的结束也稍稍晚于右心房。
三、左心房肥大
长期左心房负荷增重,为适应病理生理变化的需要,左心房随之肥大,心房除极时间延长,而引起P波时限延长,P波双峰间距增大。
1、心电图特征
(1)P波时限延长:P波时限≥0.11s;V1、V2,V3R导联出现以负向波为主的正负双向型P波,PtfV1绝对值≥0.04mm?s
(2)P波呈双峰型:I、II、aVL、V4~V6导联P波常呈双峰型,第二峰大于第一峰,峰间距≥0.04s(图14-2)。
(3)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早期以房性早搏多见,以后逐渐发展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以房颤最常见。
2、诊断标准
(1)P波时限延长,0.11s.
(2)P波呈双峰,峰间距0.04s
(3)PtfV1绝对值大于0.04mm.s
3、鉴别诊断
房间阻滞、左心房负荷增加、心房梗死、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均可出现类似的P波变化(即以往所称的“二尖瓣尖瓣型P波”样改变),应注意鉴别。
作者陈腾飞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感谢支持!